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법률 자문 무료 플랫폼 - 購買非保本理財產品,為什麽理財經理總是說沒有風險?
購買非保本理財產品,為什麽理財經理總是說沒有風險?
眾所周知,自從資管新規公布以來,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再保證本金和利息,它們都是有風險的。但是,我去了幾家銀行,包括幾家大銀行,咨詢理財產品。這些銀行的理財經理均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是無風險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是無風險的。都是按照事先的預期收益率給的。真的是這樣嗎?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占理財份額的30%,這有兩大特點:壹是有保本理財產品,即無論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投資結果如何,銀行都會支付本金;還有保本保息,不僅本金有保障,收益也有保障。第二種是剛性兌付,銀行承擔全部投資和金融風險,本金和收益按照發行時預定的收益率全額兌付。之所以可以剛性兌付,是因為銀行管理資金池中的所有理財產品資金,即拆東墻補西墻,以平衡收益和本金。

資管新規徹底打破了這兩點:壹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所有理財產品不再具有保本性,原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具有緩沖期,未來的理財產品只有預期收益;二是打破剛性贖回而不能再使用資金池。該理財產品主要為凈值型理財產品。

銀行所有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銀行將客戶購買理財產品的錢進行投資並獲得收益。作為投資管理人,他們收取壹定的管理費並分享收益。那麽,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取決於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資產的風險程度。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壹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如R1至R5。R1是厭惡風險的,也就是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R5是激進的,為了高收益可以損失很大壹部分本金。所有購買理財產品的人也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如R1至R5。理財產品的購買者只能購買風險等級相同或更低的理財產品。需要註意的是,即使風險等級為R1,也只能說風險等級比較低,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比較小,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風險。

第壹句話是: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被很多人忽視了,認為這只是壹種推卸責任的說法,但事實上,這句話在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都寫得很清楚,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句話是:預期收益僅供參考,過往業績不代表對未來業績的可靠預測。

如果妳仔細看購買理財產品的合同,妳肯定會發現這句話真實地寫在合同中。意思很明確,預期收益只是壹個參考收益,不壹定能實現,甚至可能損失本金。

至於銀行的理財經理,他告訴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是無風險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是無風險的,它們都是根據預先的預期收益率給出的。這裏有幾個問題:

首先,從法律上說這是非法的。銀行理財產品應如實向購買者提示風險,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因此,銀行理財經理涉嫌愚弄投資者和故意欺騙投資者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客觀地說,雖然壹些銀行和個別理財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甚至損失了本金,但整體上可以按照預期收益率支付,這實際上是理財經理誤導消費者的基礎。但是,大部分收益是支付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會虧損,銀行理財經理這樣說仍然不合適。

第三,如果有證據,銀行理財經理當然可以被追究責任。但大多數情況下,由於都是理財經理口頭陳述,沒有證據證明理財經理的承諾,因此很難作為證據向銀行理財經理主張權益。第四,壹些理財經理確實存在壹些不規範的銷售行為,例如將非保本理財產品描述為保本理財產品,將非保本理財產品描述為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甚至誘導購買理財產品的人購買保險,從而導致存單變保單。我們必須保持警惕。

最後提示:所有理財產品都有風險,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所有的口頭陳述都不可信。

銀行家知道並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訣竅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加入銀行家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