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與普通馬不同,飼養環境要求很高。養馬場需要廣闊的範圍。除了保證草料供應的牧場外,壹匹馬需要訓練,壹匹大約兩歲的種馬需要閹割。這樣的馬被稱為戰馬,它會比普通的馬更加穩定和勇敢。也有必要開始訓練戰馬服從騎手的命令。在戰鬥中,騎手有時雙手持武器,用馬鐙、臀部動作和口令指揮戰馬。馬是膽小的動物。除了強健的體格外,訓練有素的戰馬還應在戰場上的閃光和巨大噪音等異常環境中保持冷靜。小規模的養馬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壹個大型的國家馬場來養馬。
北宋以前,漢唐時期建造了大規模的國家養馬場,專門飼養戰馬。中國古代產馬的地方很多,但戰馬主要在西北的陜西、甘肅和河套地區,這裏自古以來就是胡漢雜居之地。秦國的祖先因給周天子養馬而被封在這裏,當地的河曲馬是中國名馬之壹,也是戰馬中的最佳品種。北方的蒙古草原壹直都在遊牧民族的控制之下,匈奴、突厥和契丹都不會讓戰馬輕易落入中原王朝之手。
西部地區也是名馬的產地。汗血寶馬,伊犁馬,哈薩克馬都產於這個地區。通過戰爭和絲綢之路,中原王朝從這裏獲得了許多好馬。然而西夏獨立,絲綢之路被切斷,西域和陜甘寧地區的馬匹來源被西夏封鎖。北宋未能控制西夏地區,失去了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養馬的地方。自此,騎兵成為北宋抗擊北方政權時的先天不足。雖然中原和西南地區也養馬,但中原地區的馬缺乏大的活動區域,缺乏野性,也缺乏新的馬種,因此退化的馬不再適合作為戰馬。宋朝的時候,我從大理買了很多雲南馬,但是雲南馬短,好駱駝不適合作為戰馬。
北宋與遼和西夏處於競爭狀態,從這兩個國家交易馬匹受到限制。即使是國內缺糧的西夏,在宋遼戰爭中也為了少量的平衡而進行馬匹交易。遼和北宋在澶淵之盟後開放市場時向北宋出售了大量馬匹。後來,蕭太後發現宋朝軍隊中的馬匹數量增加,遼人被嚴格禁止向北宋出售馬匹,違反命令者全家被殺,北宋的馬匹供應被切斷。
北宋缺乏戰馬的最大原因是他自己的政策和決心。王安石推出養馬法,廢除了弊端重重的國家養馬場,通過政策讓百姓養馬。民間養馬大大增加了馬的數量,但百姓只註重數量,怕馬受傷,走失了就關起來養。沒有大規模的訓練場地,馬的數量增加了,但它們無法成為戰馬。司馬光上臺後,政策轉了180度。沒有國家補貼,人們不得不殺馬或廉價出售。這壹政策不斷重復,最終,在宋徽宗時期,該國招募馬匹參加戰鬥。有些路(相當於現在的省建制)只能招到十幾匹馬,最多的時候不到兩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