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之壹,但過多的語言暴力正在使它變得越來越粗俗。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辱罵性的消息和帖子隨處可見,其中相當壹部分是純粹的情緒宣泄和惡意攻擊。似乎非臟話和俚語不足以表達觀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壹些參與網絡辯論的所謂社會名人、知識分子甚至名牌大學教師也肆無忌憚、滿嘴臟話,其語言暴力傾向十分嚴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註,在口水戰中淹沒了客觀冷靜的溝通機制。
擴展數據:
網絡暴力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網絡空間的匿名性。許多人穿上了“馬甲”,有了“擴音器”,所以他們讓心中的惡魔為所欲為,如果彼此不同意,他們就會噴,不是為了尋求真理而是為了勝利;動不動就貼標簽、貼標簽,意見不合就是壹種冷嘲熱諷;還有人把“槍口”對準弱者,在他人的痛苦中尋求“快感”。
這些人認為表達自己的意見是“言論自由”,但實際上他們是披著外衣的“語言專制”。如果信息沒有過濾,心中沒有主見,理性就會被情緒包裹。當壹些人只關心自己的話時,暴徒的“集體非理性”就會挑戰道德,違反法律法規。
網絡不是超越現實的“虛擬社會”,“鍵盤俠”必須為自己的言論承擔後果。此前,廣東壹名網民因發起人肉搜索而被以侮辱罪判處壹年監禁。從司法角度出發,給予網絡暴力以沈重打擊。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只有讓網絡暴力的參與者得到深刻的教訓,才能打破法不責眾的想象。
在完善法治的同時,呼喚網絡層面的道德文明回歸。例如,由韓國民眾發起的“善意回復”活動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建立了友好的網絡觀念。當文明交流、理性發言成為網上知識,當同情和憐憫成為人人遵循的道德法則,我們的網絡環境將得到進壹步凈化,網絡暴力將失去紮根的土壤。
人民日報新批評——人民日報:治理網絡語言暴力刻不容緩。
人民網-北京日報:網絡語言暴力不是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