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石油系統中,總是很難淡化陜北油田的尷尬作用。作為號稱打下新中國第壹口油井的延長石油,也陷入了壹場曠日持久的糾紛和各方利益的博弈。
壹位中石油退休高管告訴記者,建國之初,由於延長油礦(延長石油的前身)效益不佳,石油部將延長油礦的管理權下放給了陜西省。此後,石油部又組織長慶石油勘探局參加陜甘寧石油代表大會。至此,陜北油田形成了兩個不同管轄範圍的石油部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陜西省政府發布了當地的石油開采政策,大量來自個人和外資的鉆采團隊湧入這個百年老油田,由於地方政府的稅收利益差異和參與者的多樣性,這個油田開始日益混亂。
“之後,陜西省政府與中石油協商,將長慶油田和延長油礦登記的區塊進行分割,交給民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開采。然而,由於邊界模糊,爭端從未結束。”上述中石油退休高管表示。
多年積累的矛盾在2002年前後爆發。當時,中石油向國務院列舉了陜北15家地方鉆采公司的罪行,聲稱其侵占了長慶油田9000多平方公裏的礦區。私營鉆采公司的泛濫也擾亂了石油市場秩序,並向中央提出建議,試圖整合陜北油田的資源,將延伸的油礦歸屬於中國石油。
然而,中石油的提議遭到了陜西省政府的反對,在決策層采取行動之前,陜西省政府迅速通過低價收購取締了私營鉆采公司,並於2005年成立了延長石油,長慶油田和延長石油之間的新壹輪博弈開始了。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多年來,由於兩家公司在吳起、直羅、定邊等多個油田互有交集,雙方為“搶油”搶主動權的糾紛從未塵埃落定,口水戰屢屢上演,雙方工人甚至大打出手。
“2009年,長慶油田還組織‘護油大隊’與延長石油靖邊采油廠發生沖突,打砸了延長石油下面的鉆井。”陜西靖邊壹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正是由於這種淵源,如何協調和延伸石油與長慶油田之間的利益分配壹直是陜西省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之壹,而延安石油的誕生也宣告了雙方沖突的結束。
“就像(陜西)省政府傳達的指示精神壹樣,這標誌著陜西省與中石油的合作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壹位接近陜西省國資委的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