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使日本企業越來越重視在中國的發展。根據中小企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目前上海有7000多家日本公司和代表處,而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日本企業數量達到3萬家,涵蓋金融、貿易、機械制造等制造業和服務業。
日本企業多了,對人員的需求自然會增加。近年來,對日語人才的需求壹路提升。除了高校的日語畢業生外,通過自學和社會培訓學習日語的人數也大大增加。2005年,僅上海就有25000多人參加了日語水平考試。雖然25000名候選人的規模已經很大了,但與7000家日本公司的需求相比,每家公司平均只能分到3個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此外,國內企業、歐美企業等對日語人才的需求。由於商業關系也在上升,相當壹部分日本人才被“瓜分”,這使得日本人才的供應更加捉襟見肘。
從獵頭辦公室,我們也可以看到對人才的強烈需求。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目前有26家專門從事日本獵頭的人才中介機構,這還不包括大量以咨詢為名的“地下”獵頭。據內部人士透露,如果算上這些“地下”獵頭,為日本企業服務的中介機構不下6543.8萬+人。目前,這些中介並不缺訂單,只是擔心他們的數據庫裏沒有人。
語言能力只是壹塊“敲門磚”
在日資企業的招聘廣告中,“日語能力1”或“日語能力2級以上”是最常見的語言要求。但是,日本公司僅持有二級甚至壹級日語證書是不夠的。“很多人日語水平考試成績很高,但連日語字母的格式都不清楚。”上海市中小企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新錄告訴記者,很多持有日語證書的人業務能力較弱,有些人甚至不會使用日語輸入系統。而且,由於目前日語水平考試沒有口語測試,日語“啞巴”現象也很普遍。因此,日語水平考試1級和2級證書充其量是日本企業的敲門磚。
日企普遍反映日本人才招聘普遍遇到三個問題:1。日語人才緊缺,選擇余地少;2.缺乏水平不明、日語壹知半解、技能壹般、了解日企運營規則的壹線人員(技術工人和藍領工人);3.缺乏成熟的人才。即使壹些獲得能力測試壹級證書的人也缺乏對日本文化和禮儀、商務術語和日本計算機使用的了解。日本大型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主要標準是個人專業能力、是否畢業於重點大學等。,而企業也渴望市場能夠提供全面的復合型日語人才供企業選擇。
文化差異成為“障礙”
除了日語人才短缺外,文化差異也成為本土人才與日企近距離接觸的“攔路虎”。與以人為本、民主開放的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限制個性、突出等級、崇尚資歷,工作環境和氛圍相對僵化、機械。這種企業文化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年輕而活躍的本土人才。此外,薪資差異也是日企吸引力不如歐美企業的重要原因。按照現在的行情,壹個學日語的應屆畢業生進入日企,起薪壹般在2000 ~ 2500元左右,而歐美企業的平均水平是3000 ~ 4000元;此外,日企中國員工晉升的“天花板”問題也是本土人才的“心病”。
隨著日企本土化的逐步深入,不少日資企業也在入鄉隨俗,尋求適應本土人才的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塑造自身競爭力。相信更多本地人能在日企找到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