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的轉變和農村貧困發展趨勢的變化也使得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思路和方向不得不進行適當調整。為此,結合中央農村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國農村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推進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建議。
(1)完善貧困監測和靶向機制,建立簡單、快速、多指標的貧困人口識別方法。
長期以來,貧困壹直被視為經濟收入的概念,並根據壹個人維持生計所需的最低收入或消費水平來衡量。隨著絕對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人們越來越關註飲水、道路、衛生、教育等客觀指標主觀感受到的貧困。這次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和《中國農村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年)》都提出,到2020年,貧困人口將沒有吃的穿的,這可以保證他們的義務教育。因此,為了更好地識別貧困人口,應建立多維貧困指標體系,包括收入、教育、衛生、住房、資產和環境等公共服務和發展能力的指標,以真正掌握不同地區貧困戶的貧困原因,從而使扶貧開發更有針對性。
(2)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貧困人口基本生活。
在現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礎上,進壹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危房改造救助、困難家庭就學救助、應急救助等配套制度,減少貧困人口因病返貧、因學致貧、因災致貧發生率,從制度上保障農村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建立浮動機制,使最低生活標準與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總體水平相適應,以抵消經濟波動對貧困人口的影響。同時,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救助中的積極性,引導公眾參與社會救助和社會慈善事業,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開展救助活動。
(3)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政策。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作為新時期扶貧工作的重點,把14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確定為新階段中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在14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每個地區的貧困原因和類型都有很大差異,包括自然、社會、民族、宗教、歷史、政治和現有制度等。因此,要根據每個連片特困地區的不同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有針對性地制定扶貧開發政策,並逐步推廣,使每項扶貧政策都努力“因地制宜”,提高扶貧資源的投資和使用效率。
(4)結合產業扶貧,加大農民教育培訓投入,加強低收入人口能力建設。
能力建設是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是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調動貧困人口參與脫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保障。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中國不僅要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還要確保這些人能夠穩定致富而不返貧,這就需要加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能力建設。因此,要結合貧困地區資源開發和產業扶貧,加強農村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培訓,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並通過勞務輸出和自主創業促進貧困人口向現代農業和二三產業轉移。
如果您對答案滿意,請采納並鼓勵熱心人士。這年頭幫助別人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