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事件流程
秦代的教育制度源於法家的教育思想。
繼前丞相王萬之後,春博士再次建議始皇帝走古代道路,分封子孫,以防英雄篡位。宰相李斯反駁說,提倡向古人學習而不註重實際問題,肯定會讓人心浮氣躁。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建議燒掉除秦之外的各國史書。除了博士軍官,那些藏著幾百本書,私下討論幾百種理論的人也應該受到懲罰。
只有醫學、占蔔、植樹等實用性、非政治性的書籍才能保留下來。想學法律的人只能向官員學習,在實踐中掌握。實行“依法教學,以官為師”的教育制度
以官為師,就是說整個社會除了文學官員之外,沒有任何有寫作能力的人。人們要想學習寫作,只能向政府官員學習。政府官員承擔教育行政官員和教師的職責。
早在西周時期,古代文物就全部掌握在政府手中。禮、樂、射、舞都藏在祠堂裏。民間無書無器,學術專為官。教育不是別人,正是官員。
那時候我也在政府讀書,官和師是壹體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繁榮,官學衰落,私學興起,教育突破了“以官為師”的局限。到了秦朝,為了控制輿論,遏制思想,在全國建立了“以官為師”的制度。
“以官為師”的算盤大致是這樣的:官員是層層選拔任用的,吃的是皇糧,拿的是俸祿,他們的富貴前途掌握在上級手裏,應該能言聽計從。
官員的利益與政治權力的興衰聯系在壹起。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他們不應該做任何損害政權的事情。官員接受的訓練是熟悉法律條文或政府法令,然後按規矩辦事,不應該憑空想出壹些奇奇怪怪的點子。
擴展數據:
提出背景:
私學起源於孔子,但孔子的學說從未被他那個時代的各國君主所采納。雖然他四處奔走,遊說諸侯,但他從不驕傲,所以不可能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推行他的“主義”。
更何況當時諸侯割據,各有野心;百家爭鳴,各賣各的學問。買賣雙方眾多,誰也沒有實力發出壹個聲音,從而形成了兩千多年後依然引人入勝的“百家爭鳴”。
秦國滅六國,統壹全國,總要發號施令統壹全國,才有“先與全國合並,不可待客”的氣候。然而,不同的學術流派有不同的觀點,學者們充滿了熱情和爭論,這使得自命不凡的國王和強大的大臣們感到不安。
信任君主的學派趁機在政治上困住其他學派,將學派之爭歸結為君權的存廢和政權之爭。於是,除了當權的主流派,其他都廢了。不聽話的會被淘汰出身體。雖然不可能全部殺光,但足以讓人閉嘴,正式完成統壹天下後的思想統壹。
但由於思想的非物質性,它不可能被壹條禁令或壹把火摧毀,各種所謂的“異端邪說”仍然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為了保持思想的純潔,我們必須有決定是非的權威。於是提出了以法為教,以官為師的思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以官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