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开埠之初,虽然华洋杂处,但东西文化仍未交流,衣食住行风俗各异,而其时中国香港华人的生活,基本乃源袭自粤人。 那时之港人大都是工人、农民和渔民,他们的衣饰粗糙,大都穿阔身大袖的衫裤,上衫的襟头开在一边,俗称「大衿衫」。由于那时的中国香港为一渔港,聚居的多为水上人及新界居民,故女性日常穿的衫裤叫“客家装”;男性则多穿没有衣领的上衫,而衣料多是较为粗糙的黑色棉布,较高级的则用“黑胶绸”。那时,一般人之衣饰只求方便及实用,并无时式可言。至于上层社会之男仕爱穿长衫马褂,而妇女则视宽阔的旗袍为美服。 中国香港早期男性的圆领唐装便服。 30年代: 服装模式是华服和洋服混杂,男装西服已十分普遍﹔女装的旗袍,多变化在领口和袖型。劳工阶层的衣着,则没有特别转变。 40年代 : 服式变化不大,逐渐受西方潮流影响,且愈来愈显著。 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严格限制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的出口物资,严重打击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迫使许多工厂停工。 由于生活艰难,人们两餐不济,穿衣只求遮体,更谈不上衣服潮流了。许多妇女仍穿粗布唐装,甚至为了节省布料,曾出现了特别短小的“师奶”装﹔还有,当时漫画“13点”内,女主角追求缤纷色彩的摩登西服。 50年代 : 自中日战争初期至一九五○年,众多从前生活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富商巨贾及政要名流,均南移至中国香港生活。同时,大批的服装技师,尤其是江浙两省的名师,也南下中国香港谋生,直接影响了中国香港的时装潮。 从40年代初期至50年代后期,旗袍已成为中国香港女性的大众服装,然而,较低层的妇女还是以穿着衫裤为主。整体来说,穿唐装的还是比穿西式女服的为多。至于男装方面,战后,男性唐装已溃不成军。唐装渐被恤衫西裤取代,成为男性日常便服之选;至于宴会场合,西装亦取代了长衫马褂。 60年代 : 中国香港工业在这个年代起飞,各种制造业昌盛,特别是制衣业发展神速,经济蓬勃令中国香港生活质素提升,生活模式已趋国际化。而中国香港时装节亦首次于1967年举行,并正式出现本地时装设计师作品。随后每一年都继办时装节,使中国香港成为东南亚一个新兴的时装设计中心。 另外,在美国电影文化,以及中国香港的电影明星陈宝珠、萧芳芳等全面西化打扮的带动下,中国香港时装风气出现了重大改变,女装西服渐渐取代了不够时尚的唐装衫裤和旗袍。男性方面,穿着西装已成为时尚,而当时最流行的乃襟领较细,衫尾开叉也较低之款式。 虽然在60年代初期,还有许多中国香港人穿唐装衫裤和旗袍等,但到了60年代末,西服已成主流,并紧贴国际时装变化。 中国香港电影明星陈宝珠的西化打扮 西化服装席卷60年代。 70年代: 这是中国香港经济起飞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发财的暴发户来临年代。这时候的女性,商场上直追男性,出现了“女强人”。她们经济条件可购名牌衣服,赚钱容易,花得更快。这年代流行的服式,包括圣罗兰设计的男士服装(何守信最喜欢穿)、女强人套装(邓莲如版本)、KENAO的高底松木鞋(参照萧芳芳打扮的林亚珍)、还有后来嬉皮士的打扮Post-Hippies、李小龙的Addidas运动套装。 而Gucci和Dior等名牌店亦流行起来,在这个环境下,缝纫店渐渐被成衣店、时装店及百货公司所取缔。再加上来自美国的牛仔裤文化席卷全球,港人开始放弃拘谨的衣着方式,西装领呔不再属于非有不可的衣物。除牛仔裤外,低腰喇叭裤亦极为流行。 70年代后期牛仔裤极为流行 80年代: 中国香港已被列于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五位,意味着以后几年生活水准将会提升,并接近富裕水平。年代中期,”优皮”阶级出现。这群薪优年轻城市专业人士,重视生活品味,追求名牌高档的时装,使中国香港成为站在世界前端的「时装之城」。那时,喇叭裤已成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窄脚「萝卜裤」、三个骨「灯笼裤」、直身裤及长裙裤。 但是在这个年代的中国香港,工业转型。制造业因工人薪金提升而发展渐减缓。中国香港工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而相继北移。这时候,中国香港已培养不少时装设计师,不过,始终仍未成气候。人们偏偏崇尚进口名牌。而这些名牌,却有许多是中国香港制衣厂的。于是,时装出现了模仿抄袭风气。 80年代充满欧陆中古之80年代服装剪影。 风的外衣。 90年代: 服饰倾向复古,贴身上衣及低腰裤盛极一时。此外,设计师较著重优质衣料及图案。迈向二十一世纪,款式不但富有时代感,更趋向较科幻的设计。 90年代时装服饰 .geocities/iawebsite_hongkong/Untitled-7 上去自己睇,我贴唔到d图上黎~
参考: .geocities/iawebsite_hongkong/Untitle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