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老师。
黄忠达老师与太极拳结缘是在他15岁的时候。当时他偶然看到一本连环画,故事里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偷学太极拳的段落深深吸引了他,那时候黄忠达老师就想:“哦,太极拳室内家拳,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拳术。”
黄忠达老师的家在上海郊区的崇明岛上,家里没有人练武,但他却一心想成为武术高手。全国热映的电影《少林寺》更让年少的他热血沸腾;于是从18岁起,黄忠达老师开始学习少林拳喝散手,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代大侠。
两年后黄忠达老师开始参加散打比赛,成绩提高很快,还得过不少比赛名次。但1990年比赛前的一次突发食物中毒,让他觉得命运弄人,他决定离开。
之后的10年黄忠达老师与武术彻底绝缘,开始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物流、古玩、工艺品商场、化妆品,都有涉足。由于重信誉,生意越来越火,但身体却越来越差。
2000年的一天,黄忠达老师外出谈业务,不巧车坏了。由于路近,他借了辆自行车准备一路骑行;但不到10分钟,就觉得大腿不听使唤,根本没法再动,心里气愤愤就想当场把自行车丢了。“再不锻炼,人就报废了。”他决定坐言起行,太极拳又出现在黄忠达老师的视野中。
其实除了小时候读过的那本连环画,黄忠达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太极拳,但心里对它的崇拜却从来没有改变。练了一年多的拳架后,黄忠达老师却感觉不对,书上看到的太极拳魅力始终无从体现,于是四处寻找良师。寻找的过程失望不断,因为几乎没人能够解释他关于太极拳的疑问。他们只能摆出太极拳的外型,但对真正的内涵却一无所知。
于是之后黄忠达老师开始遍访名家,在几年的长途跋涉之后,黄忠达老师终于领悟了“太极拳的推广,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抱残守缺,争论谁家是正宗、嫡传已变得不再重要。”
黄忠达老师开始以陈氏太极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精研经典拳论,结合易经的阴阳之理,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通过继承和发展,根据现代人的身体状况和习练条件,以人体生理特点为依据重新规范每个动作,创建了一套新的易太极拳标准,将“以往太极拳动作缺少准确性,无法验证转变为可检验的标准化教学”这个难点得以解决。
2006年底,黄忠达老师在上海开办了太极拳养生馆,宗旨非常明确: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学习真正的太极拳。他同时还提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有标准,要经得起检验,太极拳也要打假。
此言一出,业界哗然。来易太极拳馆切磋的挑战者络绎不绝。2007年的农历大年初九,易太极万体养生馆刚一开门营业,就有一个挑战者上门。他问黄忠达平时站不站桩,黄忠达老师回答说从不站桩。他又问,你不站桩,怎么会有功力?这位朋友练了很多年,黄忠达老师和他搭了一下手,他便立刻失去重心。黄忠达老师认为站桩只是辅助练法,因为人站桩再厉害,也不能站成混凝土,如果没根,照样一推就倒。黄忠达老师主张练拳时每个动作都要与经络和骨骼的最佳受力点吻合,站的是活桩。这件事让他察觉到很多人都用了错误的方法练习太极拳。
黄忠达老师的太极梦也在升级,目标室要影响全世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越多越好。开馆以后,黄忠达老师把学员练太极的门槛降低了。动作简单化,让学生们学得明明白白。
但前期的推广工作并不顺利。曾经有人让黄忠达老师现身说法写篇文章,说只针对老年人。但黄忠达老师说太极拳不是老年人的运动,他想让年轻人也参与其中。当时没多少人认同,让黄忠达老师心里不是滋味。太极室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却只被认为是老头老太们的专属活动。
眼见世人对太极拳误解很深,黄忠达老师觉得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每当沮丧时,他就想起父亲的鼓励:“人这一辈子如果碰到自己喜欢而又有益的事,就应该放手去做。”
有志者事竟成。2014年8月15日,首批22张由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印制的《国家太极拳教练行业资格认证》证书15日在上海颁发,这或将意味着太极拳未来“有标准可依。”易太极作为中国《国家太极拳教练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唯一制定者,通过“标准化的教学体系” 编创了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套路组合,利用“加外力的检验模式”,让习练者在简单有效的学习中体验到“太极拳差一厘米都不行”的神奇魅力。
现在黄忠达老师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国粹医学,秉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拓发展的宗旨,将“易筋经”、“道医”等经典理论融入大健康产业,打造真正“中国制造”的“非药物治疗”途径,开创出一片新的健康康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