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人,看了几本古书,多少感染了一些古人读书的雅趣。羡慕“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桑榆雅好: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打发自己这一老翁的余生。试想在夏日凉风里,手阅一本散发著墨香的线装书,在松竹清荫下细细吟诵,但见“花片飞红留墨沼;竹荫摇绿上书签”,有此等清福可享,可谓人生之一大快事!我对于现实生活中散发著墨香的书,始终情有独钟,或者说带著一种浓厚的怀古情绪。然而,在我所处的时代,一条细细的网线正在悄悄地改变周围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记得我们在90年代读高中的时候,英语书上有篇课文是假想21世纪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那时的科幻世界,不到十年便成了现实。我也听说过网上的数字图书馆,但是我几乎不看电子书。我认为在电脑上看书有诸多弊端,电脑辐射伤害眼睛,面临诸多诱惑,使自己无法静心看书,看了电子书后,作笔记不方便,雁过无痕,无法让自己反复细读品味,更罔论会失去了诸多雅趣。
我不喜欢看电子书,潜意识抵制电子时代对我精神世界的侵蚀。并以辜鸿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顽固来坚其志。一次一个朋友劝我要用好网上资源,他笑道:“你呀,一个年轻人,不接受新事物,简直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活化石。你喜欢看书,你就以为网络上的人就天天打游戏,天天玩啊?那上面的资源丰富得很啊!牛人也多得很!你用了就知道啦!”“可以搜到正版书么?”朋友一听,对我嗤之一鼻,二话不说,给我下载了一个超星3。9版本的软件,开始了改造老顽固的进程。我就像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推开了一扇神奇的门。那是我最初接触数字图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时代,老师一直培养我们的版本意识。因此,我买古书非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不买。然而,一本版本较好的书价钱总是不菲。为了买一套自己心仪的好书,只好让自己节衣缩食了。然而,总有自己已经买不到的好书,记得我第一次在超星上搜出我书单上的书籍时,一时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然而,真正将我从数字图书馆的菜鸟变成一个热烈的拥护者,还得从我在川大读研时的毕业论文谈起。我的课题是挖掘一位名为“沈起予”的巴蜀作家。沈起予活跃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可惜由于政治因素,这个人被历史遗忘。因为这个选题从未有人涉及,因此所有的资料没有一篇文章足以稽考借鉴。由于所涉资料全部为民国时期的原始报刊杂志书籍,所以文献收集方面便成了完成论文最大的难题。我在川大文理馆二楼的解放前报刊阅览室炮了将近2个多月,自感在资料方面已经搜集得差不多了,便开始制作年表。一天晚上,我打字累了,便无意间用超星搜索了“沈起予”三字,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搜索出11页相关信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像一个自以为穷尽所挖矿脉的淘金人,忽然在面前出现了一片闪闪的金砂。一阵狂喜!我一条条抄下来,细细地与我所查资料对比,才发现目录上许多留存的文章都可以找到原文,而且又新发现了将近1/3的文章。这一搜,让我对超星刮目相看,原来许多遗失的文献资料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从此我开始尝试超星的各种搜索方式,每种不同的搜索,结果都很值得期待。很快我在超星的读秀里又发现了一些遗漏的信息。当我的论文资料搜索进行到这里,我的年表由当初薄薄的两页变成了五页,我反而不敢轻易地断定我的资料搜集够充分。超星图书库带给我的奇迹,让我相信网络上能够找到更多的资料。那段时间,我就像一个蓄势待发的猎人,大半天蹲在网上,用这张大网,去打捞民国的那些逸珠丽玑。我也常常去听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搜索技巧和常有数据库讲座。这些讲座对我用处挺大,听来的技巧,马上便可以用来搜索论文资料。我搜集了一大堆搜索民国资料的数据库和常用搜索方式,随著文献资料的翔实和充足,我的论文终于进入了写作阶段。一天,导师带了几个师弟妹和我们开读书会。一个师弟也是做民国方面的论文,他以一副献身学术不惜壮士断腕的口气告诉我们,他为了找某篇文章,亲自到北京去一趟,去来所有费用花了2000多元。在一片感叹声中,我不禁莞尔,他说的书,我刚刚在一个民国书籍数据库中见过,而且可以下载!我想,做学术的人,是应该有这样为学术亲躬趋驰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现代学者,利用各种***享的图书资源,采用各种必要的搜索技巧,如果可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资料,又何必劳民伤财呢?
每当我读到那些被扫描进去的电子书,看到那些泛黄甚至快被腐蚀掉的书页,不禁感叹良多。记得我在图书馆查阅《新蜀报》时,明明看到图书目录上有1939年的,查阅不得。问老师,她苦笑著说,这一本早就被虫蛀成粉末啦!也曾经听一个学古典文献的朋友说,珍贵的孤本善本,一般人根本无缘瞧上一眼。这些书被严格的保护起来,仅供少量人查阅。一边是缺少资金的图书馆眼睁睁看珍贵的文献资料变成粉末,一边是资金充足的图书馆严格保护,将这些书成为书之“寡人”,使书“少沾百姓人气”。然而尽管这样,这些凝结著人类精神财富的书刊恐怕迟早要被风干物化,灰飞烟灭,即便是再珍贵的善本孤本也不能改变其命运。但是如果能够把这些珍贵的资料转化成数字图书的话,这样孤本就不孤了,这些书就不再被束之高阁,拒普通读者于千里之外,相反让更多人有机会得睹其真容,汲取其养分,使文献的真正用途得以回归!
我利用数字图书馆现代科技之便利,汲取历代人文精神之菁华。在古淡闲适的字里行间神游,在严谨精深的学术刊物中驰骋。推开数字图书馆这一扇门,但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徘徊。有谁能够拒绝门后这片独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