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蹴球来源于清代的踢石球,它是千年古书上记载的‘蹴鞠’的新生。蹴球运动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的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经过十几年来不断的表演、比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在1999年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
二、蹴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
(一)独特的自身特点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
1.简易的场地器材
蹴球运动场地为长10米、宽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距离边线设置挡板。在场地的4角各有一个半径为50厘米的扇形区且按逆时针方向分别编号为1、2、3、4,称为发球区;场地正中间有两个同心圆,稍小一点的半径为20厘米,称为停球区,专门用来停放“死球”;稍大一点的半径为2.4米,称为中心圈(要求从发球区发出的球要经过中心圈)。所用球为硬塑实心球,直径10厘米+0.2厘米,重量为920克+10克。球的颜色分红、蓝两种,且1、3号为红色,2、4号为蓝色,通常一种颜色的球为一方队员所拥有。运动中通常要求运动员、球和场地号码一致。蹴球运动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并且运动中器材耗损也几乎为零,因此开展该项运动简便易行。
2.简单的技术基础
蹴球运动主要由脚来完成,通常左脚为支撑脚,右脚为蹴球脚。全过程包括瞄准、靠球、蹴球三个环节。其中瞄准环节是右脚前伸接近本球,脚掌贴地,左脚膝关节微曲,承担身体重量,整个身体成后倾姿势,通过视觉观察,让目标球、本球、右脚尖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靠球环节是将身体重心前移,上支撑脚左脚于右脚左侧后方,脚尖外展,与出球方向成45度夹角,且膝关节微曲,重心回落,右脚脚跟于本球后方着地,当确信三点仍在一条直线上时,右脚掌轻轻靠在球上,注意不能使球发生移动;蹴球环节是支撑脚稳定且稍蹲,右脚脚背紧张并轻轻压住球,从脚跟开始,以小腿带动大腿顺着直线方向适时用力将球蹴出(除回旋球外)。由此可见,蹴球运动方法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一看即会,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对于不同运动基础的人都能开展。
3.文明、高雅的运动方式
蹴球运动是以球的对抗为主,比赛是根据所蹴之球碰击本方或对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以双方谁先到达100分者为胜。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既不需要多快的速度,也不需要多大的力量,运动中也不存在队员之间的身体冲撞。因此蹴球运动是一项文明、高雅、细腻、灵巧的体育运动,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它更注重以人为本,更强调修身养性,更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精神。
4.灵活多变的战术
蹴球运动是以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规则规定:击中对方球且出界得4分,不出界得1分,第一蹴击中一球可获一次连蹴权,击中两球获两次连蹴权,但是如果本球出界则取消连蹴权等。通常情况下,一蹴即能发生很多变化,这就决定了蹴球运动包含着复杂的战术意图和对各种战机的把握以及对战术组合的选择并能根据临场实际迅速地作出有效的战术方案。
5.高度的自娱性
蹴球运动属非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以球的碰撞和位置变化来体现人的竞争。以智力性和战术性为特色,无需身体的剧烈活动,它是个体在运动中培养直觉能力、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个体在运动中寻找自由的本性恢复,培养一种高尚、文明的情趣,建立一种新型的健康快乐的生命价值观。
6.广泛的适应性
蹴球运动属于休闲性运动,所用器材简单,场地占地面积不大,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技术简便易学,体力消耗较小,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对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年龄都没有特殊要求;室内室外只要场地平整均可进行。
7.较强的健身性
蹴球运动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在运动中却牵涉到了很多肌肉和关节以及神经的运动。首先是视觉神经,通过运动中的观察、瞄准、丈量尺寸和定位等一系列活动,使视觉功能不断得到改善,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不断得到提高。其次,蹴球动作主要靠下肢来完成,这就使得下肢包括腰、髋、膝、踝等部位关节和肌肉得到锻炼,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起到利关节、活筋骨的作用。再次,蹴球动作要求力量适中、稳定协调,这种特殊的运动方式使身体的平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另外,在蹴球过程中的多次下蹲捡球动作,对人体上下肢的灵敏协调性以及脑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均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内外条件的结合
1.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1—2010年中国体育与发展纲要》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2]”的指导方针,以及《2002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做好现有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项目、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4]”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充裕的内部条件
在高校有专职体育教师执教,有利于学生清楚正确地学习技术要领;高校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这对他们从事民族体育运动提供了时间保证;高等学校的学生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理解能力强,接收快,这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更有利于他们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综合功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现代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人创造力的迸发,是人智能的飞跃[5]。
三、在高校中推广的可行路径
(一)在高校公***体育课堂上有层次、系统地推广
首先选择少数民族占多数的高等院校,从运动选修课开始介入,让一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先接触了解,通过他们的宣传和推广再普遍进入公***体育课堂正式教学。再次,通过学生的实习教学或毕业后到地方学校就业,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得蹴球运动以及类似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把蹴球运动列为高校运动会的表演或比赛项目
要发展首先必须得宣传和推广。高校运动会是全校师生***同参与的唯一运动会。在此期间,上至院长,下至啦啦队以及场外观众,目光总是会停留在最精彩的地方和最奇特的运动点。其实,观摩也是一次最好的学习,能抓住这一特殊时期安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摩比赛,这无疑也是走了一条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的捷径。
(三)举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
校园不仅是育人的好地方,更是熏陶人,重塑人的理想之地,学生知识的广博,除了来自于名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修炼外,一定程度上还与自己的所见所闻密切相关。举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与传承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定期开展高校民族体育运动会
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与传承离不开定期的交流。高校定期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不仅有利于相互之间交流感情,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民族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且更有利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与传承。
四、总结
蹴球运动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的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如今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该项目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鉴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这一艰巨任务,蹴球运动在高等院校推广的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体育选修课和公***体育课堂中开展教学;举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将蹴球运动列为高校运动会的表演或比赛项目;定期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只有通过高等院校,蹴球运动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传承。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2010年院级科研课题(TH1042)。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163.
[2]
[3] baike.baidu.com/view/6220040.htm.2011-9-21.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