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对太阳的追逐和崇拜从未停止过,远古时代,许多民族甚至将太阳奉为主宰世间万物的神,对它顶礼膜拜。时光步入到200。年的第一天,太阳之神却把幸运的彩球抛给了温岭石塘,使得这个偏居我国东南一隅的渔港小镇,伴随着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而声名大振。
这一天,石塘笑了
阳光处处都有,但石塘的这一米阳光却与众不同。
2000年1月1日6时46分,全中国的目光都在注视着石塘――当东海上绚丽的朝霞逐渐褪去,当100名勤劳朴实的渔民用100只海螺吹响嘹亮的号角时,一道圣洁的金色阳光穿越千年曙光纪念碑,洒遍石塘,并由此照亮神州大地。这不仅是石塘的第一缕阳光,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道世纪阳光。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把子1998年9月28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4147”号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温岭曙光星”,成为第一颗以县级城市名命名的小行星。
恐怕就连石塘人自己都无法预料,他们祖辈生存的这块土地,会随着这缕神奇的阳光而名扬天下,这一天,石塘的锣鼓声从早响到晚,千余盏红灯笼齐齐亮了起来,潮水般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当地的渔民,用最为纯朴的方式来庆祝这特殊的日子,扛台阁、百渔灯、舞龙队……渔家人把平时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有的民俗表演,统统亮了出来,献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们。
这一天,石塘笑了,她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千年的曙光,不仅给温岭市带来了1.2亿元的旅游收入,令石塘名动天下,更形成了今天温岭独具特色的阳光文化。
东经121度36’,北纬28度15’
其实仅从地图上看,石塘并无起眼之处。它只不过是中国大陆伸向东海的一个半岛,当地人称这里是“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在地图上,它是一片名叫箬山的隆起带,形成一个楔子钉入东海。
这是一个日夜被海风吹打的东海渔港,一年四季带着海洋的咸腥气味,这里的人们,傍海而居、以海为生。它就像是一个隐于世外的桃源,远离外界的是非争斗,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塘迎来他的辉煌期。这其间,一些前来石塘?风的画家们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一批接一批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令这个宁静的小渔村骚动了起来,并让它拥有了“东方巴黎圣母院”的美誉。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石塘现代化的发展,前去采风的艺术家们开始减少,石塘渐渐地归于沉寂。
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石塘拥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幸运,东经121度36’,北纬28度15’,特殊的经纬点,让石塘成为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道阳光的照射地。这是我国的科研小组,运用几种独立的测算方法,对我国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几百个地方进行测试,最终得出来的结果。这一测算,得到了国际天文界权威机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美国海军天文台的证实。
东经12l度36’,北纬28度15’,石塘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曙光园,见证第一缕阳光
曙光园位于石塘雷公山的干丈崖顶,是当地的政府为了迎接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而特意建造的,这里也是石塘观看曙光和日出的最佳位置。
站在崖顶极目四望,远处海天一色、渔帆点点,近处的石屋背山面海、错落有致。曙光园的正中央,千年曙光碑迎风而立,碑高20米,用当地花岗岩碑石垒砌而成。曙光碑由两扇相对的风帆状碑石组成,既象征着打开新千年大门迎接第一缕阳光,又意味着扬帆进发,远远望去,还像是合掌祈祷“年年有鱼”的手。连接碑石之间的,是不锈钢编织的“渔网”。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时,正好穿过渔网,折射出点点耀眼的光芒。石碑面海的一面,刻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题写的“千年曙光”四个大字。
从曙光碑向北走约一两百米,是一幢顶上有一个银白色?球的?致建筑。这就是石塘天文馆,国内第一家县市级天文馆。天文馆***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体由天文厅、天象厅和天文展厅、天文剧场四部分组成。
走进天文馆大门,就能看到一个日晷模型。大厅中间是一个仿制的张衡地动仪,另有天体仪模型与光电星象仪。西边的陈列室陈列的都是与天文有关的文物复制品,如西汉的千章铜漏复制品。据资料介绍,千章铜漏是1976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沙丘内偶然发现的,现收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内。该漏壶的壶内底上铸有阳文“千章”二字,壶身正面阴刻“干章铜漏”4字。这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中的精品。
此外,还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太阳纹陶罐复制品、汉墓出土竹简历谱的复制品、商代的天文甲骨文复制品、1965年江苏仪征汉墓出工的袖珍式铜圭表复制品等,它们足以引起人们对天文的兴趣,了解中国古代天文技术的辉煌成就。
石塘天文馆有多个游客可以参与的项目,如太阳系行星模拟称重系统可以模拟称出入在各个行星上的重量。此外,二楼、三楼展厅中布置的还有简仪、登封观星台、北京古观象台的图片或缩微模型等,让人直观地了解天文知识。四楼是带有GLS全球卫星自动定位系统的美国进口的全自动专业天文望远镜。据介绍,这台天文望远镜可以对14多万颗天体进行全自动定位跟踪观测,夜间可以精确地观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土星的光环以及行星、恒星、星云等天体。
曙光园所在的雷公山,还曾是二战时期的军事重地。当年盟军在这里设立哨所警戒日寇,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撤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在此设有“导航站”,山上设有女民兵哨所,配备雷达、高倍望远镜等设备,巡察员由清一色的渔家姑娘组成。如今,这些军事设施已褪去了神秘的面纱,面向游客开放。
元龙岙,被阳光吻醒的小渔村
元龙岙村位于曙光园侧后方的山岙里,步行过去也就是几分钟的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小渔村比别的村庄更早见到阳光。
从山顶俯瞰,元龙岙村依山而建,光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将一幢幢小石屋串连了起来。屋前屋后种满了油菜花,灼人眼球的黄色花海在阳光下肆意地绽放,迎着海风左右摇摆。今天的元龙岙村不过就十几户人家,大部分人为了生活的方便,迁居到山下的镇上。坚守村中的,多为老人或小孩。据说村中人有一个***同的祖先――张元龙,当年,他从福建迁徙至此,发现这里鱼肥虾美、气候宜人,于是便在山岙里定居了下来。并且按照当地的习惯,背山面海、就地取材,建起了石头屋子,后经数代繁衍生息,慢慢地村庄有了今天的规模。为了纪念先祖,当地人将村庄取名为元龙岙。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经过考证,不过在当地村民看来,正是村庄的名字给他们带来了好运。“2000年是新千年的元年,又刚好是龙年,这一年的元月一日,当地迎来了中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元和龙,在这里都得到了应证。”在向我们讲诉这个美丽的巧合时,当地村民的脸上满溢着笑容。很显然,经历过世纪曙光之后,他们对数百年来居住的这个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行走在村子里,抬头就能看见浩瀚无边的大海,阵阵海浪声挟带着咸湿的海风迎面吹来。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悠然自得地在一起拉着家常,也有不喜凑热闹的,斜眯着眼睛,坐在自家的屋门前晒着太阳。对于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似乎已见怪不怪,有时还会不耐烦地嘟囔一两句:“都一把老骨头喽,有什么好拍的噢。”春日的午后,暖煦的阳光洒在这个静默的小渔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美好的一天,但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最普通不过的一天。
出航,朝着日出的方向
亘古以来,我们的祖先虔诚地信奉“天为神、日为尊”,以日为“百神之王”,祭祀太阳的规格当属最高。石塘人对于太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陈祥来和陈祥勇是石塘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尤其喜欢拍太阳。他俩告诉我们,石塘人对太阳的崇敬之情自古就有传统,并不仅仅因为“第一缕阳光”。对于靠海吃饭的渔民来说,天气可以决定他一天的收获、一年的收成甚至一生的命运,若是碰上台风天,渔船破了不说,有时还有生命危险。因此在以前,渔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天,若是旭日东升,说明今天可能又是一个适合出海的好天气。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塘的渔港每天在晨曦的沐浴下慢慢苏醒,继而渐渐喧闹,继而又回归沉寂,然后又是喧闹。渔民们赶在太阳出来之际迎风出海,又赶在日落之前降帆归航。在那个科技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漂泊于茫茫海上的渔民们,只能凭借太阳和星辰的方位,来区分大海的方向和一天的时辰。太阳,是他们海上最为亲密的伴侣。
陈祥来和陈祥勇摄影作品中的太阳变幻无穷。有时候似喷礴而出的火球,悬挂于海的尽头;有时候似一轮金盘,向着大海洒下点点碎金;有时候又似害羞的少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只点燃天边的云彩。
今天的曙光园,是拍摄曙光和日出的最佳地,如今已成为了当地新人拍婚纱的必去之处。陈祥勇记不清到底带过多少对新人上去拍过日出。这缕曙光开启了石塘人崭新的每一天,所以有情人愿意将它定格在新生活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