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就讓溺愛成為養娃的主要話題。父母不願意打罵,這也讓壹些孩子在“不聽話”的道路上壹路狂奔。
“怎樣才能養出壹個懂事的好孩子?”
這個問題成了大多數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李玫瑾老師曾經在壹次演講中分享了她對孩子應該如何成長的建議。
其實不難理解。如果把孩子的教育看成壹場馬拉松,那麽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每壹個關鍵階段,其實都是這場馬拉松中的壹個彎道。如果孩子能成功跑完全程,關鍵是抓住這些彎道。
因此,李玫瑾將12歲之前兒童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她主張將12歲之前兒童的成長分為“三段論”,即兒童在三歲之前建立感情,六歲之前建立威信,十二歲之前建立價值觀。
這樣孩子的發展能力就有跡可循,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和表現,準確把握孩子的發展階段,並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第壹階段:三歲確立愛情,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孩子在三歲之前屬於嬰兒期。這個時候孩子都很小。他們對世界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是很陌生的。沒有熟悉的人的支持,他們會缺乏安全感。
為了讓孩子更勇敢的接觸這個世界,父母要做的就是用陪伴和和諧的親子關系來充當孩子的安全後盾。
壹個溫暖的擁抱,壹次面對面的交談,壹次在操場上的玩耍,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愛和支持。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探索世界,與周圍的人打交道。
第二階段:六歲的李偉,讓孩子知道邊界意識。
對於六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其實更多來自於父母,這是父母樹立威信的好機會。這時候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定位,建立邊界意識,也就是常說的規則意識。
什麽是邊界意識?
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這些孩子起初對這個世界有壹種模糊的感覺。如果家長不給孩子樹立,就會從別人或其他事物中得到壹個“壞榜樣”。
正所謂,如果孩子樹立的榜樣是個壞榜樣,而家長恰恰錯過了絕佳的培養機會,孩子自然不會往更穩妥的方向走。
父母不用擔心孩子接受不了自己說的話。與其說這是讓孩子明白,不如說這是給孩子的大腦播下種子。等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紀,這些提前播下的種子自然會開花。
第三階段:十二歲確立價值觀,確立孩子的價值觀。
這些沒完沒了的問題,是孩子過了6歲後最常問的問題。這說明孩子已經到了建立價值的關鍵階段。家長要有自覺的立場。孩子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價值觀。
明確指出什麽是對的,為什麽對孩子是對的,是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的壹個道理。只有孩子有了是非感,孩子才會在以後的成長中借助自己頭腦中的是非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從而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家長需要做的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推”自己,這往往比家長施加額外的外力要有效得多。
其實育兒就像園藝。如果是單純的種地,那就看老天的臉色,聽天由命吧。那麽園丁的食物最終會是什麽樣子,就聽天由命吧。
另壹方面,做足了功課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更有家的感覺。他們養的孩子自然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