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什么是高句丽山城留遗迹?
什么是高句丽山城留遗迹?

高句丽所居“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因此,“其人性凶急,喜寇抄”,经常侵扰四邻,又常招致四邻的讨伐。所以,为了便于防守,其城多建在山上,形成高句丽所特有的山城文化。历史记载,唐灭高句丽时得城一百七十六座,而这些城绝大多数是山城,平地城很少。由于这些山城都建于山顶上,多用石块砌筑,所以,虽经千余年风雨,大多数山城能保存至今。仅辽宁省目前考古发现的高句丽山城就有八十七座,其中,沈阳发现两座,一座是石台子山城,一座是塔山山城。

石台子山城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市东北三十五公里的辉山风景区棋盘山水库北岸,原属东陵区(今浑南区) 满堂乡石台子村,所在地属于长白山余脉哈达岭的辉山丘陵。山城建于一座山丘的顶部,东、南两侧山下即浑河的支流蒲河(今为棋盘山水库)。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从1997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连续对该山城进行了十年的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山城的范围、结构和布局,出土文物千余件。

石台子山城城墙

山城利用山体的自然山势修筑,西高东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约1384米。城墙全部用石材修筑,石料主要来自本地的石灰岩和砂岩,也有的选自较远的铁岭市横道河子乡武家沟村北山顶的玄武岩。城墙基础是清除山体表面浮土,然后在基岩上凿出基槽,内砌长条基石二至三层;在山势陡峭之处,就直接在岩石上凿出平面作基础。墙体的表面使用高句丽山城惯用的一头大一头小的“楔形石”砌筑,砌筑方法是大头冲外, 小头冲里, 墙里以梭形石、垫石稳固墙体,墙内填充碎石。该城还采用了拼缝、错缝技术,墙面结合十分严密。为了加强城墙的防卫功能,在高大的墙体外侧,还修筑了九座敌台,分布于山城的西、北和南面。山城***设有四座城门。四门的结构基本相同,门道两侧墙下部砌有外凸的阶石,在门道内有深埋的门础石,发现的门柱础石与门枢础石为台阶式的联合体。门枢碗为铁铸,外方内圆,有凹窝,嵌于门枢础上,在南门、东门和北门还发现铁铸门枢套、铁门箍带、铁铆钉、炭化木门板等。在西门门道内还发现大量的炭化木柱、木板等,证明门道上面原来可能有木构的门楼。西门地势较缓,可能是当时的主要通道。

高句丽山城因为建于山上,所以在修筑时都有排水系统,有的山城通向山下的门道即是山水外泄的孔道。这次发现石台子山城的排水系统由沟渠、涵洞和明渠组成,复杂而完备。涵洞发现五处,其中三处位于门道下,两处在城墙下面通过。东门的排水系统由排水渠、滤沙池、沉井、涵洞和明渠组成。

每座高句丽山城必须有供人畜饮用的水源,所以,一般都有水井、水池等蓄水设施。石台子山城的蓄水池建于城内山谷间,由蓄水池和拦水坝组成。蓄水池呈直筒形,现存深约5米,井口直径约9米。

井壁全用楔形石砌筑。在目前发现的高句丽山城井形蓄水池中,这是最大的一座。拦水坝位于蓄水池的西侧,由西向东略呈斜坡状,面向下面的蓄水池。

石台子山城蓄水池

在高句丽山城内一般都有供瞭望的高台,有的是自然高台,有的是人工砌筑的高台。石台子山城瞭望台位于城内西南高地上,是用楔形石围砌成“回”字形墙体, 中间填土夯实,东西长8.7米、南北宽8.5米。瞭望台外有土筑围墙,长约80米、宽约70米。在城内地势较平坦地方分布有较密集的房址,已清理四十多座。室内皆有取暖的火炕,烟道有石筑和土洞式两种,为了防潮,有的室内地面经过烘烤。早、晚期的房址有的互相叠压、打破,反映了这座山城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房址内外都未发现瓦类建筑材料,说明都是草房,尚未发现等级较高的房址。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骨角器等几类。陶器主要是瓮、罐、甑、盘、盆、碗、钵等生活器皿和纺轮;除素陶外,还有带有颜色的釉陶。铁器除城门上的构件外,主要是兵器,有镞、刀、斧、削、甲页等。铜器多为小件饰物,重要的是在城内地层中发现了一枚隋代的五铢钱。骨角器有刀柄、簪以及不知用途的有孔骨片等。石器有舂米用的石臼以及石环、砺石、石锛、纺轮等。

另外,在山城外西北方向的山沟里,还发现了同时期的墓葬,***清理五十余座。均属于高句丽晚期的封土积石墓,墓室平面有铲形、刀把形、梯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墓内随葬品很少,还没有发现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

塔山山城

塔山山城塔山山城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屯以东的塔山上,北距沈阳市约二十五公里。塔山有东西五座山峰,西面第一峰上原有一座六角七层砖塔,故名塔山。城位于塔山山顶,南临沙河,形势险要。山城东高西低,呈簸箕形,四周城墙沿山脊修筑,周长约1200余米。修筑方法是先用石块筑成墙基,上面再以土夯筑。遗迹至今还隐约可辨,保存较好的一段是东南角,存高约1米,基础宽约3米。城东南设有一门,也是城内山水外泄的出口。城址内到处可见红褐色和灰色绳纹、布纹砖瓦,也有莲纹瓦当,都是典型的高句丽遗物。因该山城未经考古发掘且破坏较严重,所以山城结构、布局及遗迹等均不清楚。

石台子山城瞭望台

两座山城的修筑年代及城名沈阳境内的这两座高句丽山城是距离其西部边界辽河最近的两座山城。它们均位于水陆要冲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东部山地,控扼蒲河河谷,是通向高句丽内地的通道之一,也是距“高丽西境镇城”新城(今抚顺市高尔山山城) 最近的山城。

塔山山城位于沈阳南部山地,控扼沙河河谷,是通向高句丽辽东重镇辽东城的必经之地。它们都是高句丽占据辽东后,精心规划构筑的西部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修筑时间应该在高句丽占据辽东的公元5世纪之后到隋征高句丽之前。石台子山城设计和修筑之精审及塔山山城的土筑城垣,都体现了高句丽中晚期山城的特征和风格。另外,从石台子山城发掘的迹象看,该城被焚烧过两次,第一次被烧后,又进行了重修,以后又被焚毁。说明隋唐东征时,曾在此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战。山城内出土的隋五铢钱就是确切的证据。

这两座山城在当时是高句丽的哪座城,因为历史记载的资料太少,考察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石台子山城发现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塔山山城是盖牟城。石台子山城发现后,有人认为石台子山城为盖牟城更合适,但也有人认为石台子山城应该是金山城,或者是横山城,下面略作说明。

石台子高句丽墓

盖牟是距辽河最近的一座山城,所以,唐太宗东征,李为先锋,过辽河,首先破盖牟城,然后围辽东城。所以,把盖牟定在沈阳境内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沈阳附近发现了两座山城,哪座是盖牟呢?

史书有两条记载对确定盖牟城的位置有所帮助,一条是《旧唐书·韦挺传》:“及前军破盖牟城,诏挺统兵士镇盖牟,示渐用也。挺城守去大军悬远,与高丽新城邻接,日夜战斗,鼓噪之声不绝,挺不堪其扰。”又《新唐书·韦挺传》:“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

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这两条记载指出了盖牟地理位置的两个特征,一是与新城(今抚顺市高尔山山城) 邻接,二是距辽东城(今辽阳市) 较远。因为当时唐军主力已去攻辽东城,所以,“去大军悬远”,就是距辽东城较远。根据这两条史料,盖牟城应与新城邻接,石台子山城在新城西北,直线距离约十九公里;塔山山城在新城西南,距新城约四十余公里,都不算远,皆可看作“邻接”。另外,这里所说的“日夜战斗”并不应是唐军攻打新城的战斗,而是唐军在新城至辽东城的通路上拦击高丽援军的战斗。因为唐朝大军转攻辽东城之后,高丽从国内城和新城调集步骑四万来救辽东,途中受到江夏郡王道宗的拦击。再从《新唐书·韦挺传》中的“日夜转斗无休时”一语来看,当时镇守盖牟城的韦挺士兵,也参加了阻击高丽援军的战斗。

还有一条记载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七》:“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此段记载来源于贞元年间(公元785—805) 宰相贾耽所撰《道里记》。此时,安东都护府的建置早已废除,但此安东都护府仍指今辽阳。由辽阳去渤海王城(今黑龙江省宁安) 要经古盖牟、新城,也就是说,古盖牟在今辽阳与抚顺之间。依据这条史料,定盖牟在塔山山城更合适。另外,盖牟城在太宗收复后,曾在此设盖州,唐灭高丽后,曾设盖牟州,所以,在这座城里一定有官署一类建筑。石台子山城经过十年的发掘,一直没有发现瓦等重要的建筑构件,而在塔山山城却发现了大量的瓦。所以,综合比较,暂定塔山山城为盖牟城,石台子山城为何城,则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