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字大用,生而岐嶷,异于常儿。"这里提到的脱脱,就是饱受争议的元末名相脱脱帖木儿。《二十四史》中,有三个都是出自他的手。
他当初也是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否则也不会急着去修史,主要还是为了拉拢儒臣,振兴元朝的文风。
因为伯颜为相时,祸乱朝纲,弄的百姓怨声载道,脱脱一直想要为国家改变这种困境。从小接受汉人教育的他,一直把孔孟之道视作国家兴盛的纲纪,他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却为何好心总办坏事,总是适得其反?
(一)、年少有为,执著的追梦人"至正元年,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诏天下。"脱脱当上丞相的那一年,只有二十六岁,元顺帝也不过二十出头。这对君臣,深谙伯颜之害,所以马不停蹄的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脱脱的建议下,顺帝恢复了科举,并且广泛的招纳汉臣,大有一番开平盛世之意。
1.不遗余力的治理国家
"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以宿憾谮其父马紥儿台。诏徙甘肃。脱脱力请俱行。"脱脱因为父亲遭到弹劾,再加上自己身体的原因,辞去了丞相的官职。没有了脱脱的元顺帝,发现举步维艰。天灾变成人祸,国家统治陷入了泥潭。
无奈,脱脱只能硬着头皮,抱着力挽狂澜的决心再度登上丞相之位。不过,这次他面临的问题异常棘手。当时黄河泛滥,沿岸的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同时,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也因此难以通航。
北方地区的物资,严重缺乏,而且周边的盐场也受到影响,元朝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危机。而元顺帝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脱脱决定从财政问题入手,先解决燃眉之急。"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他发行的新钞与老钞并用,刚上来的确是有些奏效。同时,他按照贾鲁的方法,顶着工部的阻力,去疏浚河道。到这里,都可以说脱脱是一个很称职的"工作狂"。
2.收效甚微,结局也适得其反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在民间散布的口号。因为早期的黄河水患,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所以很多百姓决议跟着白莲教揭竿而起,开始了反元的浪潮。这对于元廷而言,是当务之急,毕竟这是直接影响到国本的问题。
除了白莲教,还有声称是宋徽宗后裔的红巾军,也在各地不断地扛起了反元的旗号。当时,芝麻李攻占了徐州城,眼看就要北上。脱脱领军亲自平叛,出师大捷,但是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选择屠城。
在他看来,想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就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不料,屠城的消息传出,起义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随后张士诚带着军队把高邮占领了,而脱脱"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他抽调了汗国的士兵,号称数百万,把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城中的义军,因为粮草问题,大都失去了抗争的信心,不少人想要投诚。在此时,一纸诏令把脱脱左迁到了云南。与他素有仇怨的哈麻,擅自改诏,说让脱脱自杀,终年四十二岁。
脱脱的丞相生涯中,得罪了朝中的很多元老。而他的那些政策,也就只有疏通河道算的上是成功了。这还是在征调了十五万民夫的情况下,也是搞的天下人怨声载道。
其余的,就像发行新钞,本意是好,结果却弄的通货膨胀。像镇压义军,本想着是稳定国家不料却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因此丧命。
(二)、个人原因,不适合尔虞我诈朝堂如战场,很多时候并不是大臣一心为国为君,就一定能够落个好下场。更多的时候,还是得注意党同伐异。就像脱脱此人,他就不太谙熟这些道理。虽然满是抱负,但说话太直,也得罪了一众同僚的利益。因此,很多时候都没人愿意帮他说话,也会明里暗里地算计他。
1. 树敌过多,终是遭人暗算
无毒不丈夫,当然也有人说应是无度不丈夫。但是不论是度还是毒,脱脱都不占。脱脱屠城徐州,不是毒,而是"傻"。从除掉伯颜一事来看,脱脱的确很有谋略。他也很有决心,但是正因为前路走的太顺,让他忘记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脱脱第二次复相,少不了元顺帝的亲信哈麻的帮助。而脱脱上位后,对他也很是感激,提升他为中书右丞。可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他本人对哈麻还是十分轻视的。相反,脱脱很看重哈麻看不上的汝中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