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化建社区发展建设的历史:
十化建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制社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王镇南部,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与齐鲁石化橡胶厂毗邻。它是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的基地生活区,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现有居民4800余户,人口12354人。(2007年)
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直属的综合性大型施工企业,先后更名为山东省化学石油建设公司、化工部第十化工建设公司。相继完成过国内外炼油、化工、电力、医药、轻工、市政、环保等行业300余套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多次获得国家、建设部、及山东省颁布的多项荣誉称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建设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即今齐鲁石化公司),十公司的前身山东省化学石油建设公司,从位于山西太原的原化工部第二化工建设公司分离出来,于1970年10月迁至该地。
(一)住房建设。公司刚从山西迁来山东的时候,***有职工1800余人,规划中的生活基地还是一片乱坟岗。当时的大批职工住在建设中的胜利合成氨厂(即现齐鲁石化第一化肥厂)的各个车间里。后来,200多户双职工进住了胜利炼油厂施工时留下的一片“油毡纸房”,其余职工借住在南仇、边和、大武、辛店、王寨等5个公社的18个村庄里,住茅屋、睡土炕。“夏天一身汗,冬天直打颤”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当时居住条件的艰苦。
由于当时国家“三线建设要抓紧”及“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齐鲁石化公司(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和十公司的选址在相对偏僻的山区,这也对以后的社区发展和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1970年底,公司在淄河西岸,莲花山下选定了生活基地,开始在这片荒山野坡上建设职工的家园。生活区的第一栋家属楼(现建设区8号楼)破土动工,拉开了基地生活区大规模建设的帷幕。此后不断有新的家属楼拔地而起,1971年陆续有5栋家属楼建成交工。1972年有8栋家属楼竣工,基地生活区此时已初具规模,散居在附近农村的职工欢天喜地陆续乔迁新居。到1984年,公司陆续续建成了31栋家属楼和4栋,单身楼完成了建设生活区的建设。1978年至1984年,公司用了6年的时间,建设家属楼15栋,形成了建北生活区。从1985年起,公司开始了建南生活区和建西生活区的建设。三十多年来公司累计建设职工家属楼105栋暨4802套住房,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2007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5平方米。住房的内部结构、设施、面积也不断发生较大变化。从七十年代的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而建设的“小户型、无客厅、厕所合用”结构到八十年代的“中户型、小客厅、小厨房、小卫生间”结构,直至发展到目前“大户型、大客厅、小居室、大卫生间”的小康型结构,内部布局越来越趋向合理,水、电、暖、通讯闭路电视、卫生洁具等内部配套设施更加齐全,房屋的外形也更加美观、整齐划一。
(二)社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基地生活区内包括水电暖在内的物业管理工作完全由公司自己负责,公司基地拥有办公面积及生产设施的建筑面积合计超过6万平方米。自备的水、电、暖等能源配套设施包括6KV开闭所1座,变电所13座,日供电能力10万KWH;饮用水深井4口,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供暖锅炉7台,供暖能力45万平方米。公司修建了职工浴池一所,在生活区南部还建有陵园和用于日常生活的液化气站。
(三)社区教育建设与发展。公司教育硬件设施齐全。最初有幼儿园四所:建设区两所、建南区一所、建北区一所,后经改造合并只留下建设区一所,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公司子弟学校建于1970年底,学校的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劳技教学楼合计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2001年又在原有的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扩建了高中部的分校区;公司技工学校建于1978年,教育、办公、实习场所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为企业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四)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公司职工医院创建于1971年,从当初的一个施工现场保健站,逐步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齐全的二级医院。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4310平方米的住院楼1999年投入使用后,公司职工医院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2万多平方米,使职工、家属的医疗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五)社区商业的情况。基地商业设施的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包括综合性商场和农贸市场各一座,另外在各生活小区还建有商业网点。公司与地方相关单位***同投资建设了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建设银行和邮电综合营业楼。此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农村合作信用社还在生活区设立储蓄所。
(六)社区环卫工作。1983年还成立了专业绿化环卫队伍对生活区进行大规模综合绿化。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现拥有4大类80个品种的各类树木10万多株、草坪10万多平方米已绿化面积50多万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绿地21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35平方米,绿化荒山1000多亩;有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憩园1处,小区专用绿地及游园11处。
(七)农场。八十年代初,为了解决部分职工两地分居的问题和他们的农村户口配偶的就业问题,以及安置一部分待业青年的工作,改善职工的生活,同时也是相应国家关于工矿企业要进一步办好农副业生产的号召,在生活区的南部又开办了农场。
(八)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党委和工会等各个单位。公司篮球赛、运动会定期举行;逢春节、元宵节,公司和齐鲁石化橡胶厂都会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烟花晚会,这些都会吸引社区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来观看。在公司的引导下,居民们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书法协会等文体团体,丰富业余生活。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工人俱乐部一座和包括1350平方米圆型舞厅在内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投资修建了游泳池、灯光球场、健身房、小区憩园以及散布于各个生活区的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满足了职工、家属强身健体、体闲娱乐方面的需求
(九)社区文化。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于祖国各地,再加上特有的企业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文化。居民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自己的邻居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语言上,社区居民都不讲方言,而使用普通话,但是也掺杂了一些地区方言特有的词汇,这与周边地区(齐鲁石化除外)形成鲜明对比。在计划经济年代,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和福利,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无论是职工还是职工的子女,都以自己为“十建人”而自豪,对社区外的人不自觉地有一些排斥,就连孩子们,也不愿和周围社区即使是相邻的橡胶厂、福山等社区里的孩子一同玩。
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