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朝廷所需被启用的忠义老将张浚与史浩无个人恩怨
应朝廷所需被启用的忠义老将张浚与史浩无个人恩怨
一、高宗时,张浚即被启用抗金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显南犯之势。
春,有旨自便,宋高宗放宽了对已贬往湖南零陵(今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张浚至潭州,闻钦宗崩,号恸不食,上疏请早定守战之策。
五月,完颜亮即位,积极地准备再次入侵南宋。同月金国以贺天申节为名派出使节,要求南宋朝廷将淮、汉地划割给金。面对金人的无理的要求,朝中围绕着与金是战还是和进行激烈的争议。内侍省都知张去为阻止用兵而陈退守避国策,中外妄传幸闽、蜀,劝说高宗退避福建、四川。侍御史陈俊卿就主张起用张浚并要求治张去为之罪以振作士气。皇子赵玮上书反对退守,请求亲自作前锋抗敌。给皇子讲儒学的王府教授史浩(),力言皇子不能领兵,改请随高宗去建康。
十月,在宋金战争已开始的情况下,宋高宗起用张浚判潭州,复浚观文殿大学士。十一月,枢密使叶义问在镇江因不习军旅兵法失职和“倾护诸将几败事,还以官爵私其亲”被贬到饶州。时金骑充斥,王权兵溃,刘锜退归镇江,遂改命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十二月,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被杀。是年岁末,高宗同皇子一起北上建康(今江苏南京),象征性地完成“御驾亲征”的壮举。高宗视师建康,道毗陵时,叶颙赐对舟次,因言:“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仆散忠义简介,是天留以相陛下也。”
二、孝宗时,史浩主守、张浚主张收复两淮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高宗返回临安,立建王为皇太子,史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五月,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孝宗升史浩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六月,举行禅位仪式,高宗退位,孝宗即位。二十日,孝宗召张浚入对,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赐坐降问,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仇自服。”孝宗悚然曰:“当不忘公言。”
会天子新立,谓:“我家有不***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乃奋志于恢复。由是天下之锐于功名者,皆扼腕言用兵矣。史公浩相时之宜,审天下之势,以为未可。上疏曰:“靖康之祸,孰不痛心疾首?悼二帝之蒙尘,六宫之远役,境土未还,园陵未肃。此诚枕戈待旦、思报大耻之时也。然陛下初嗣位,不先自治,安可图远?矧内乏谋臣,外无名将,士卒既少而练习不精,而遽动干戈以攻大敌,能保其必胜乎?苟战而捷,则一举而空朔庭,岂不快吾所欲;若其不捷,则重辱社稷,以资外侮,陛下能安于九重乎?上皇能安于天下之养乎?此臣所以食不甘味而寝不安席也。张浚老臣,岂其念不到此?而惑于幕下轻易之谋,眩于北人诳顺之语,未遑精思熟虑,决策万全,乃欲尝试为之,而徼幸其或成。臣窃以为未便。上皇亲睹祸乱,岂无报敌之志?当时以张、韩、刘、岳各领兵数十万,皆西北勇士,燕、冀良马,然与之角胜负于五六十载之间,犹不能复尺寸地。今而欲以李显忠之轻率、邵宏渊之寡谋,而取全胜,岂不难哉!惟陛下少稽锐志,以为后图,内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选良将,练精卒,备器械,积资粮。十年之后,事力既备,苟有可乘之机,则一征无敌矣。”
六月,孝宗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
七月八日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破例进封魏国公。翰林学士史浩议欲城瓜州、采石。张浚谓不守两淮而守江干,是示敌以削弱,怠战守之气,不若先城泗州。及浩参知政事,浚所规画,浩必沮之。
九月被孝宗派往四川的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到蜀之后,与抗金名将吴磷同谋经略中原之计,并收复了陕西许多失地。
参知政事史浩()力主割地求和,代为诏书说:“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十二月,史浩向孝宗进言:“官军进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右相史浩孝宗兵退四川,下诏吴磷放弃所复之地陕西三路。虞允文上疏反对,孝宗悔悟。下诏吴磷自定进止,为时已晚。吴磷在接到史浩前一诏书时,不敢违抗,已开始撤军,金兵追击,宋军失利,已收复的十三州尽皆失去,导致吴磷军在撤并途中损失惨重史浩是孝宗老师,对金主和,对孝宗锐意北伐持反对态度。完颜亮南侵时,吴磷自四川出兵,一举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地区。史浩草拟诏书,以孤军深入为理由,勒令吴磷撤退。川陕宣谕使虞允文极力反对,向孝宗陈说利害,孝宗后悔说:“史浩误我!”再次下诏要吴磷自己决定进止。吴磷接到前一个诏书,不敢违抗,被迫撤军。金兵追击,宋兵大溃败。原已收复的地,又被金朝夺去。史浩主张放弃两淮,固守江南,因张浚 *** ,才未实行。
是年岁末,金世宗立足已稳,做过与宋讲和的努力,但遭到拒绝,便派仆散忠义为都元帅坐镇开封,统一指挥黄河以南的各路金军,扬言要攻取两淮,对南宋实行以战压和的政策。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兼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都督江淮军马,史浩升为右相,左相为陈康伯。冬去春来,金军更加紧了南攻的准备,大将纥石烈志宁进兵灵壁(今属安徽)。张浚大兵屯驻盱眙、泗、濠等州,金兵不敢轻动。
三、史浩与孝宗、张浚的政见不一
隆兴元年三月,金纥石烈志宁送信给张浚,要求割让海、泗、唐、邓、商等已被宋朝收复的州郡,并增加入贡岁币,遭到张浚的拒绝。于是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时陈康伯为左相,史浩为右相,张浚为枢密使,朝中主流是恢复中原,但怎么恢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
四月间,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史浩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但反对急于用兵,张浚奏请御驾亲征仆散忠义简介,史浩向孝宗陈述三条理由以阻止:一曰:“下诏亲征”,则无故招致敌兵,何以应付?二曰,若以“巡边犒师”之名,去岁曾有一次,州县供奉甚臣,朝廷自用缗线一千四百万,国库无以负担;三曰,若为“移跸”,则无行宫,陛下自行,万一有一骑冲突,行都骚动,如何是好?张浚都督江淮兵马,开督府于建康准备北伐。史浩认为,北伐劳师费财,南宋又兵弱将庸,主动出兵是冒险之举,退守长江以北,静观金人之变,才是最稳妥之计。张浚认为:要筑城防应筑在淮河上的泗州。史浩提出修筑瓜洲、采石两处的城防,以保长江的主张。史浩说:“窃一传闻之言,多谓敌兵困于西北,不复顾山东。加以苛虐相承,民不堪命,王师若至,可不劳而取。审如此说,则吊伐之兵,本不在众,偏师出境,百城自下,不世之功何患不成?万一未至……宿师于外,守备先虚。我犹知出兵山东,以牵制关陕,彼独不知警动两淮荆湘,以解山东之急耶?……山东去敌万里,彼虽不能守,未害其疆:两淮近在畿甸,一城被寇尺地陷没,则朝廷之忧,复如去岁!”史浩主张:先加强长江防线,整顿士卒,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而动。
四月,孝宗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北伐的诏令。高宗闻讯,急召孝宗企图迫使他收回成命,孝宗沉默不语表示拒绝,指出:中原久陷,今不规复,其他豪杰必起而取之。史浩则针锋相对的反驳:若中原真有豪杰却不能亡金,正证明金人统治的稳固,未可贸然出兵。和战双方辩论多日,孝宗最终决定北伐。张浚请孝宗即日下诏,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史浩又持异议,说“先为备守,是谓良规。议战议和,在彼不在此”。张浚和史浩在殿上辩论,史浩反对恢复中原。张浚单独见孝宗,提出出兵渡江计划,得孝宗准许,不经三省,直接派兵出战。
史浩听说出兵,大怒说:“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还当什么宰相!”上书攻击张浚、陈康伯,并请求辞相。孝宗罢免史浩相位,出其知绍兴府。
张浚接到北伐诏令后,星夜赶回建康,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张浚派濠州李显忠军、泗州邵宏渊军分道出击。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壁,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虹县(今安徽泗县)。李显忠原是陕西骁将,一家二百余口遭金军杀害,后辗转至临安,因力主抗金而被秦桧贬官削职,金主亮南侵时才被起用,被张浚视为干将。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壁。孝宗以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邵宏渊攻虹县无功,位在李下,由此与李显忠不和。金兵纥石烈志宁部自睢阳反攻宿州,被李显忠打退。金军继续增兵,李、邵分兵夹攻,邵宏渊竟临阵按兵不动,对人说:“当此盛夏,摇着扇子还不凉快,怎么能在烈日下作战。”军官们见李、邵不和,各自奔逃。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李显忠尽力抵御,叹息说:“如果各军合作,自城外掩袭,敌帅可擒。”邵宏渊见金增兵,极力主张撤退,李显忠孤军难敌,夜间自宿州撤出。金兵追至符离,宋兵大溃败。李显忠到盱眙见张浚,张浚上疏请罪。符离之败,张浚不得不提出辞呈,好在孝宗还不想立即放弃北伐计划,孝宗给张浚回信说:“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倾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张浚降为江淮宣抚使,在海、泗、濠、滁等州部署防务,加强两淮守备,抵挡金军南下。
四、史浩与张浚友好表达政见并不存在个人恩怨
已而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请上幸建康,以成北伐之功。史公曰:“古人不以贼遗君父。必乘舆临江而后成功,则都督安用?且上(一误作“陛下”)远征,而上皇独留,敌以一骑犯淮,则此城之人骚然奔遁,上皇何以安处乎?”浚又请以所部二十万人进取山东,史公问:“留屯江淮几何人也?”曰:“半之。”复与计其守舟、运粮之人则各二万,曰:“然则战卒才六万耳,彼岂为是惧耶?况淄、青、齐、郓等郡虽尽克复,亦未伤于彼。彼或以重兵犯两淮,荆襄为之牵制,则江上之危如累卵矣。都督于是在山东乎?在江上乎?”诘难于天子,凡五日。史公复劝浚曰:“明公以大仇未复,决意用兵,此实忠义之心。然不观时审势而遽为之,是徒慕复仇之名耳。诚欲建立功业,宜假以数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一作“下”),乃上计也。明公四十年名望,如此一旦失利,明公当何如哉!”浚曰:“丞相之言是也。虽然,浚老矣。”史公曰:“晋灭吴,杜征南之力也。而当时归功于羊太傅,以规模出于祜也。明公能先立规模,使后人藉是有成,则亦明公之功也,何必身为之?”浚默然,乃见上曰:“史浩之意已不可夺,惟陛下英断。”于是不由三省、枢密院而命将出师矣。
正因史浩与张浚不存在个人恩怨,而有淳熙年史浩举荐张栻的行为。“淳熙五年(1178)三月,史文惠浩既再相,急于进贤如初。朱文公熹、吕公祖谦、张公栻(注:时张栻知静江府兼经略安抚广西南西路)、曾氏逢辈,皆荐召之。朱公熹不仕几三十年,累征不就,于是文惠勉以君臣之义,即拜诏。惟张公栻不至,盖以文惠与其父魏公(张)浚淳熙初(注:应为隆兴年)议不合也。君子立朝,议多不合,张公何慊而不至?”
应朝廷所需被启用的忠义老将张浚与史浩无个人恩怨由香港商路通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该企业负责应朝廷所需被启用的忠义老将张浚与史浩无个人恩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商务路路通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