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 ROG 在 2017 年推出第一代 ROG Pugio 电竞滑鼠,以罗马短剑为名,承袭 ROG 电竞滑鼠的免烙铁更换微动开关设计,并具备可左右手操作的对称设计、与可更换侧边键的机构,时隔两年半,华硕推出 ROG Pugio II ,除了外型则大幅变动与具备 Chakram 的客制化铭板,还具备有线、蓝牙语 2.4GHz 无线的三模设计。
▲未启动的 ROG Pugio II 相当低调
虽然 ROG Pugio II 仍可在整体造型保有 ROG Pugio 的设计风格,不过除了左右键、鼠腹上盖改为熏黑半透明外壳之外,不同于原本修饰出锐角的侧边线条, ROG Pugio II 则有着更为圆润的线条,同时原本显著上翘的鼠腹尾部也不复存在,使得 ROG Pugio II 整体造型更像是 Gladius 的对称版本。
▲底部有 DPI 切换、无线与有线模式切换、辅助配对等按键
此外在 ROG Pugio II 的细节上, ROG 系列惯见的玛雅图腾橡胶止滑纹也改为硬质的斜纹设计,而底部的设计相当对称工整,也有与侧边相似的斜纹;底部配置还有三个额外的按键,分别作为连接模式切换拨杆、配对键与 DPI 切换键,将 DPI 键配置在底部,也意味着 Pugio II 的客群是锁定没有快速切换 DPI 需求的族群。
▲配件组包括第二组 OMRON 微动、侧边键与拆卸工具
▲采用 Type-C 线介面,针对原厂线虽有固定设计但一般 Type-C 仍可插入充电
由于采用内建锂电池与支援有线模式, ROG Pugio II 需要连接线材进行有线模式与充电,虽然线材的开口设计与原厂线材仍设计有带有固定作用,不过由于采用可双面插拔的 USB Type-C ,对消费者使用也方便许多,因为几乎所有 USB Type-C 线材的端子头都可插入 ROG Purgio II 的插槽,不会像先前使用 microUSB 介面的款式几乎只能使用原厂线材。?
▲底下带有发光
在未启动前, ROG Pugio II 的外观很难以看出华硕 ROG 系列的风格,毕竟熏黑的上盖几乎看不到象征华硕 ROG 的电竞之眼,仅有右侧前方小小的 ROG 刻字,不过一旦滑鼠过电,马上就会知道为何此次 ROG Pugio II 为何会如此低调,因为它是一支启动后才会变得高调的产品。
▲铭版可更换
不同于先前 ROG 系列电竞滑鼠是直接在顶部刻有可透光的电竞之眼,此次华硕结合更容易更换左右键的磁吸式上盖结构、客制化铭板设计,使位于上盖底下的电竞之眼的光线透出半透明上盖,呈现更迷幻而神秘的视觉效果,同时包装内也提供造型板,玩家可自行加工设计图案,打造更具个人化特色的 ROG Pugio II 。
▲即便是盖上上盖就看不到的地方仍有造型点缀
▲ 2.4GHz 收发器可藏在滑鼠内
同时也不得不说华硕此次在 ROG Pugio II 的细节相当用心,看的到的地方与不是那么经常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加入进一步的细节,不仅只是在外观用心而已;打开磁吸的上盖,即可看到能替换的发光饰板与收纳 2.4GHz USB 收发器的位置,纵使底部的机构透光也不会显露于上盖,但显然外框的线条仍有经过设计,呈现出科幻风格的造型。
▲采用微动开关插槽
若要更换左右键的微动开关,则只要卸下前方的两颗螺丝,即可把左右键取下,不过要稍微注意其左右键机构并非直接垂直向上就可取下,需要先把按键模组往前方轻推,待按键中央的挂钩与底下扣具分离后才能取下,底下则是华硕自 ROG Gladius 开始导入的插槽式可换微动开关设计。
▲左右键有金属转轴使触发更为稳定
在介绍微动替换机构前,也要先介绍 ROG Pugio II 的左右键机构的巧思,为了使玩家可获得更快速、线性的按键回馈,华硕使左右键的触发机构与微动开关的按键的间隙缩到最小,并在左右键的侧边添加金属转轴设计,使左右键在作动时维持规律的弧线,除了使回馈反应更快以外,也降低按键在操作时前后滑动产生的触发不正确。
▲可相容 OMRON 的 D2F 与 D2FC 系微动
ROG Pugio II 的插槽上预安装的是蓝色 OMRON 微动,号称具备 5,000 万次击发寿命,包装内的三角形配件收纳盒里面还有附赠额外的一组灰色微动与辅助替换用的金属夹,本身亦可相容 OMRON 的 D2F 与 D2FC 全系列微动,无论是单纯修复或市有进一步对触发手感的需求,皆可借由插拔式结构轻松进行测试。
▲侧边键采磁吸机构
▲侧边键一组较突出、一组较平
至于侧边键的设计也延续 Pugio 的可替换设计,与上盖同样采用磁吸结构,不必担心损坏,只要直接拔下即可,原本预载的是较为突出的按键设计,三角收纳盒内的另一组则是较内缩的设计,以笔者惯用滑鼠操作手为右手的情况下,选择将右侧的侧键变更为内缩的一组,避免小指在操作时误触。
▲侧边键亦采 OMRON 机械式微动开关
▲滚轮下的按键亦由 OMRON 微动触发
进一步使用螺丝进行拆解,可看到 ROG Purgio II 的内部机构,滚轮下压、四颗侧键等,全部都为 OMRON 的灰色微动开关,电池则是标准的 103040 型 3.7V 锂电池,这也意味着未来若除了左右键故障外,左右键仍可购买 OMRON 微动进行修复,电池也能买的到对应的产品,只是其它微动都得动用烙铁,且左右键还需要折成特定的角度,不过至少不是特规品。
基本规格的部分,ROG Pugio II 自有线变成无线多模,有线模式的延迟同步表现自然是最佳,若偏好无线, 2.4GHz 可提供 1,000Hz 的更新率,蓝牙则是方便使用且续航力较 2.4GHz 长,但就不太适合需要快速反应的游戏类型;另外 ROG Pugio II 也换上新一代的光学感测器,从原本的 7200dpi 提升到 16,000dpi ,提供 40g 最大加速力予 400IPS 的速度。
▲ 切换 DPI 时,滚轮会发出对应的颜色
ROG Pugio II 预设四组不同的 DPI ,按压一次即可在 400 (红)、 800 (紫)、 1600 (蓝)与 3200dpi (绿)之间循环,并可从按压后滚轮的发光确认,若有进一步 dpi 设定需求,则是长按 3 秒 dpi 键以后,向前与向后滚动滚轮,越偏向冷色调(蓝)代表 dpi 越低,越偏暖色(红)则代表 dpi 越高。
另外 ROG Pugio II 本身亦可直接自滑鼠以组合键进行三种光效切换,同时按下 dpi 加上侧边的后键为波浪,按下 dpi 加上侧边前键为色彩循环,按下 dpi 与滚轮键则是切换成蓝色的彗星特效,而更进阶的光效则可借由华硕 ROG 管理软体 ROG Armoury 进行设定。
▲鼠腹上盖为半透明熏黑,表面施加止滑纹
相较专为右手设计的 ROG Gladuis 系列, ROG Pugio II 的无论高与宽都较为缩减,这也连带使两者的握感有显著的差别,两款滑鼠的侧面角度也不同,也对不同手型与使用习惯的操作感产生显著的差异。
▲ ROG Pugio II 侧边较为垂直、不若 Gladius 内缩
以笔者在办公室环境的使用习惯而言,体型较大但下腹内缩的 ROG Gladius 显然与笔者手者自然放松的全握持较为契合,左右操作比起宽度较窄、高度较低的 Pugio II 舒服许多, ROG Pugio ?II 则由于宽扁的关系,自然放松握持反而有一种需要将手掌撑开的感觉。
然而若是以较为战斗的抓握,两款滑鼠的特性就又会有所不同, ROG Gladius 由于先天高腹部隆起的弧线较高,以笔者试着以抓握,则掌心仍会压在鼠腹偏高,导致手腕有比较明显的悬空感,加上下半部内缩,感觉操控的灵活性有些受限;但 ROG Pugio II 则受惠整体的高度较低,笔者认为抓握时的控制感似乎能做出更精密、复杂的动作。
▲以笔者的手感, ROG Pugio II 相对全掌操作感舒适的 Gladius 更适合以局部面机操作的抓握
不过滑鼠的操作感原本就因人而异,每个人偏好的滑鼠类型、在不同情境甚至不同种类的游戏,都会对滑鼠的需求有所改变,笔者手掌的特征是掌心不算大但手指较长,故在一般上班情境会比较偏好左侧下半部明显内缩的滑鼠设计,刚好可使大拇指与小指扣住,而 ROG Pugio II 的侧面角度算是较垂直,对比 ROG Gladius 笔者日常使用就没那么顺手。
与初代 ROG Pugio 有三年之隔,很明显华硕并不光只是想让 ROG Pugio II 只进行基本的硬体规格升级与无线多模化,而是希望打造一款有着原本对称滑鼠精髓、但自性能、操作感与炫目程度进行大幅度的进化的新作品,虽然延续 Pugio 之名,然而两者已经有显著的不同,对玩家而言,两款滑鼠不仅只是有线与无线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