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以国内生产第一台录音机的上海录音器材厂为例,回顾一下它的历史。</P> <P> 1950年2月6日 台湾国民党飞机轰炸了上海,火力发电厂被炸。上海机电工业绝大部分单位因缺电而停工。此后几个月中,平均开工率只有27.20%。</P> <P> 1951年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在上海录音器材厂(前称)试制成功。 1953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磁带电子管录音机。后来量产的型号:钟声牌591型。</P> <P> 1954年生产的钟声牌540型录音机按每台660元销价。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情况,录音机主要供部队、政府机关与团体使用。</P> <P> </P> <P> 1958年上海录音器材厂产双轨双速钟声牌810磁带录音机,按年代它的代号为810 (图)</P> <P></P> <P> </P> <P> 810电子管录音机电路 (原理图) </P> <P> 1958年拍的 上海录音器材厂 录音机流水线检测工间(图) </P> <P></P> <P> 1959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磁带记录仪,用于军、工与地质产业。</P> <P> 当年的上海录音器材厂员工,被评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有: </P> <P> 蔡根福 1960、1961、1962年度 王文隆 1978年 王弥同 1983、1985、1987年度</P> <P> </P> <P> 同一时期的上海广播器材厂内技术工人 (图) </P> <P> 1960年,研制成功钟声牌L601型电子管磁带录音机,该产品后为全国广播系统广泛使用。</P> <P> 1963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L631型电子管磁带录音机。每台价648元。</P> <P> 631钟声牌录音机铭牌,从编号可以看出当时的产量合计近八千台 (图)</P> <P></P> <P> </P> <P> 1963年3月,开始放开供应,经营录音机的单位按销价回扣7%,市郊加1%地区差。此后不久,钢丝录音机由于质量及机械性能问题淘汰停产。</P> <P> 1965年3月,四机部确定它出厂价为540元,由华东无线电器材公司分配销售(加1.8%管理费)。</P> <P> 1965年7月1日,631型的出厂价调整为520元。</P> <P> 631-A开盘机 (借图)</P> <P> </P> <P> 1966年,按四机部通知,改由工厂直接分配到商业部门(计划经济时代),</P> <P> 市商业一局于1965年6月25日制订试销价,每台660元。</P> <P> 1967年1月1日和1973年7月出厂价先后调整为380、330元。</P> <P> 1973年6月15日向下调整为447元, 1980年1月20日调整为388元。 </P> <P> 晶体管录音机机方面:</P> <P> 1968年,上海录音器材厂开始生产L302、302A盘式晶体管录音机,当年的出厂价每台为1800元,部门零售价为2120元。</P> <P> 1972年2月6日,上海录音器材厂在有关单位协作下初步试制成国内第一台磁带录像机。</P> <P> 1973年6月15日,新产的302A盘式晶体管录音机零售价调整为1060元。</P> <P> 1973年上海录音器材厂产L-316盒式录音机电路1973 (原理图) </P> <P> </P> <P></P> <P> 1980年9月1日,晶体管式L321、L401出厂价由900元调整至630元,零售价由1060元调整至741元。录音机的型号不再与年代挂勾。</P> <P> LY-321晶体管盘式录音机(借图)</P> <P></P> <P> 1981年8月10日调整为500元;L601电子管式由388元调整至254元。 1982年由于销售呆滞,库存积压,于1月10日大幅削价。L601每台110元,LY321、4L1每台217元。(注意此处:“质量问题”)由于储存过久,影响产品质量,每台又削至120元。</P> <P> 从此国内的民用录音机由盘式机向盒式录音机改朝换代。</P> <P> 1978年8月,盒式单录机由国家物价局确定零售价格,进口机芯国内组装的,整机每台200元,全部国产的,整机每台190元。广播、电视节目正在国内全面开放,录音机开始进入各家各户。</P> <P> 1980年9月1日,国产盒式单录机零售价格降低20%;进口机芯组装的,每台销价降为160元,出厂价为141元;全部国产的,降为120元。上海牌L316零售价由214元调至171元,出厂价由188.3元调至150元。</P> <P> 1980年10月20日零售价再次下调为120元,出厂价为106元。降价后,市场销售转疲为旺,继而出现脱售。</P> <P> (国内)进口录音机(含收录放机)的状况:</P> <P> 1978年底,经国家商业部同意,第一次从香港进口盒式录音机2万台,其中发到上海有4000台,录音机当年口岸销价每台200元,内外贸结算价按销价倒扣16%。</P> <P> 1979年底,第二次进口,上海到货的有National(松下)9P 9043N RQ2106、Sanyo(三洋)M2511,口岸地销价每台平均220元,内外贸结算价按销价倒扣16%,另加2%保修费。</P> <P> 1980年9月1日,出现商品销售呆滞,按商业部通知,销价降低20%,其中:日本盒式单录机每台降为176元,香港进口的降为160元。1980年10月10日,经市物价局批准,日本进口单录机每台削价至120元。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口岸地销售价:日本三洋M1700H每台380元,日本三洋SONY 2564每台350元、日本AIWI RP130T每台330元等。</P> <P> 由此,舶来品开始横扫内陆各地,用户也体会到了进口国产货质量差异。</P> <P> 1984年,仅上海从日本、港等地进口收录机计5.2万台。 1985年进口达到高峰期18.65万台, 1986年进口5.49万台。 1987年起国家停止进口。并形成国产收录机外销形势: 上海生产的收录机出口数量:</P> <P> 1984年为0.58万台。 1985年为1.49万台。 1986年为1.12万台。 1987年为0.28万台。 1988年为0.13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