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固定电话网正处于由传统的步进制、纵横制向数字程控交换转型时期,当时电话普及率还不到0.5%的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在程控交换技术上先行一步的世界各国交换机厂商来华淘金,从而形成了中国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国八制”,即***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在中国的电信地图上涂满了各种颜色,全国交换机版图都被国外交换机厂商瓜分完毕,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制式的交换机互不相通,造成了中国通信市场的一片混乱。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巨大市场的诱惑,吸引了当时走在技术和市场前列的一批中国工程师和资本进入该领域。80年代中后期诞生了大批程控交换机企业,他们大都云集在当时具有优惠政策的珠三角地区,主要针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小门数用户交换机市场,以模拟空分程控交换机发家,后有一些转向了数字程控交换。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基本上是以民营为主的小作坊式企业,然而,就在这些当时默默无闻的超过100家的小作坊式企业中,就隐藏着日后成为中国通信业乃至世界通信业巨头的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两大骄子,他们在乱世中诞生,随后与另两大交换机厂一起改变了中国通信史。
在无线通信方面,中国在1987年开始引入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也即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选择了英国的900MHz TACS标准。从蜂窝移动系统引入开始,它就以超过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发展,1987年只有700户,到了1995年则跃升到520万户,最多时模拟用户达到了642万,随后由于二代移动系统的推出,模拟移动系统终在2001年底被宣布关闭。当时国内没有企业能生产移动设备,所用的设备全部引进,此情况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蜂窝移动系统的中期。
农村包围城市,04机红遍中国
在七国八制下的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完成了最初的布局,1992年中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这其中的设备基本上全部由国际公司所提供。但随后“巨大中华”在农话市场开始取得突破,并开始上演农村包围城市的好戏。
前面提到中国城市市场已被七国八制所占领,但是农村市场仍是一片空白。由于农村市场线路条件差、利润薄,国外厂商都没有精力或者不屑去拓展。然而,正是国外厂商对农话市场的疏忽成为中国交换机厂商进入局用交换机市场,并最终攻得城池的突破口。
1992年1月中兴通讯ZX500A农话端局交换机的实验局顺利开通,由于具有丰富的不同制式中继接口,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相应的产品,完全适应了农话端局设备更新改造直接进入数字网的要求,因而在全国农话市场引起了一场“农话改革高潮”。到1993年,中兴2000门局用数字交换机的装机量已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的18%。
无独有偶,C&C08A型机是华为公司1993年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在1994年至1995年大规模投入生产,也是用于C5农话局,容量较小只有2000门,但是可完成基本通话和少量新业务功能。由于定位明确,迅速获得市场反应,并且由此开始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征程。
但是,农村包围城市是战术需求,真正取得在大容量程控交换机上的突破才是战略目标,否则,只能落为国际通信厂商的附庸。中国企业迅速调整战略,很快就推出了万门以上的程控交换机。
1995年11月,中兴通讯自行研制的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获原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该机终局容量可达17万线。同年,华为也推出了号称万门机的C&C08C型机。也是在1995年,由原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EIM-601大容量局用数字交换机通过了部级鉴定,凭借EIM-601技术,金鹏电子诞生了。
与中兴和华为的小作坊起家相比,大唐电信的起点要高得多。虽然大唐电信于1993年成立,但是它背靠原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技术与人员均来源于后者。1986年邮电部一所就研制出了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而1991年10所又研发出了DS-30万门市话程控交换机,并于次年投入商用。也是在1995年,新成立的大唐推出了SP30超级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可达10万门以上。
这里有还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在中国通信史上写下重要一笔的邬江兴。1991年,年方38岁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邬江兴主持研制出了HJD04(简称04机)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从而一举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当时中兴与华为仍处于千门交换机的水平。04机投入商用后,技术授权给了8家交换机企业,他们同时进行04机的生产。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04旋风”,凭借低廉的价格和政府支持,硬是从被“七国八制”分割的市场中虎口夺食,打下了程控交换机的半壁江山。1995年3月,由04机技术持有方与另外8家04机生产企业***同出资组建的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04机在短短3年之内,其累计总销售额高达100多亿元,销售超过1300万线,可谓红遍中国。
这样,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和金鹏五朵交换机领域的金花(也称为巨大金中华)突破了国外厂商的重围,并渐成隐然对抗之势。
然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掺杂,使巨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自相矛盾,而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又成为制约发展的顽症,再加上技术外置,巨龙在04机技术的后续开发上几乎交了白卷。
凭接入网赶走七国八制,无线市场寻求突破
90年代中后期,就在巨龙享受04机的胜利成果,而在后续发展上碌碌无为时,“大中华”则在潜心布置下一战役。C5农话局和C3/C4地县局的成功帮他们积累了万门交换机的实战经验,下一步就是要进入大都市的核心,而接入网成为他们进入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军事要塞。
几乎是农话市场的重演,中国企业又一次在国际公司毫不注意的接入网市场得手,并且凭着政府的支持理直气壮地进入城市交换网。这一次中国政府及时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通信网的标准,如《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V5.1接口技术规范》等。接入网新技术的引入,给电信网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按照“少局所、大容量”的思路,大容量交换局可以通过光缆和接入设备替代众多的中小容量局所。标准中不但对接入网进行了规范,而且强调新进入市场的程控交换机在用户侧必须支持V5接口。由于当时国际厂商对V5接口不重视,普遍没有支持V5接口,这让国产机型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扩容的市场,以至90年代末在中国新增的程控交换机容量中,国产机型占80%,得到彻底翻身。而在这一次接入网革命中走在最前列的是中兴、华为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因此这三家公司也成为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巨龙由于没有对接入网进行跟进,与新增容量这一难得机遇失之交臂,从此开始走向没落。
在接入网的推动下,连续几年新增容量超过2000万线,新增用户超过1500万,1998年,中国的电话用户数达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亿户。
在接入网市场得手后,中国制造商将下一战役投向了无线市场。1994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现中国移动)先后选择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标准GSM,从此中国移动通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但是由于GSM网建设之初,国内的企业没有能力生产移动设备,所以像当初的固网一样,市场仍被国际厂商所占有,直到90年代末,“大中华”才开始在GSM市场实现突破。
然而,中国厂商要进入已建设相对完善的GSM网并非易事,移动设备独有的圈地效应注定了运营商在扩容中仍会沿用以前的设备供应商。这一次,中国厂商在GSM网的突破又是抓住了国际厂商的弱点——边际网。经过几年的大规模网络建设,当时中国的GSM网络覆盖已相对较为完善,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偏远区域尚未实现有效覆盖,即使是东部地区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覆盖盲点需要进一步改善。在上述区域建设GSM网络面临着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较高而投资收益相对缓慢的问题,运营商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边际网全套解决方案,但国际厂商仍旧没有考虑到这些本土化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国厂商推出了大功率、低成本基站,满足了当时运营商扩充边际网的需求,终于进入到铜墙铁壁似的GSM网,从此中国厂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边际网运动。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更多的用户用上了移动电话。乃至到1999年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4300万,而大中华也在通信领域实现了突破。
在GSM网大力发展的同时,CDMA网也在中国孕育成长。在中国,GSM与CDMA之争一直没有停止,1997年军队利用其800MHz频率的10MHz带宽建立了CDMA网络,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两种国际标准。2000年政府决定将部队的网络加上10MHz频率交给中国联通经营,第一次出现了由一个运营商同时经营两个蜂窝移动网络的状况。联通于2001年进行了CDMA一期工程的招标,这次中国厂商破天荒地在CDMA移动网的首次圈地中就占据了近10%的份额,改写了程控交换机和GSM网首次圈地时全部是海外厂商的历史,中兴通信也借此成为CDMA设备厂商中的强者。
90年代末还有一件中国移动通信史上的大事,就是大唐电信代表中国厂商向国际电联提交了中国自己的3G标准——TD-SCDMA,并于2000年正式被ITU(国际电联)采纳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虽然随后经过太多的磨难,至今前景仍扑朔迷离,但是它是中国通信史上第一次由自己提出的主导标准,大唐电信也为全世界所知晓。
3G、NGN兴起,“中华”走向世界
刚进入21世纪,中国的电话用户数就突破了2亿户,而在今年七月,全国电话用户数更是突破了7亿,其中固定电话3.4亿户,移动电话3.6亿户。回顾电话发展历史,从1992年的1000万户到1998年突破1亿户,用了6年时间;从1亿户到2000年突破2亿户,用了2年时间;而之后平均不到一年就新增一亿户,直到如今的7亿户。明显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通信驶入了快车道,而促进中国电信业如此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1999年至2000年进行的电信机构改革,中国电信分拆,六大运营商格局的形成,打破了垄断,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如此快速发展的中国通信市场也造就了中国通信企业,并且90年代末至2000年初的那场全球通信市场泡沫和低迷,使得众多国际公司元气大伤,这也为“中华”走向国际创造了千年机遇。如今,他们已成为能与国际厂商直面抗争的世界级企业,在程控交换、数据通信、光通信、网络通信、移动通信以及下一代NGN方面全面发展,并且创造出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和前沿技术。但是具有中国程控交换机之鼻祖称谓的巨龙在通信市场的份额逐渐缩小,2000年第三次重组后的巨龙基本走向衰败,各媒体上的“巨大中华”也变成了“大中华”,曾经的通信巨人陨落了。
回首这20年的历程,现在的大型通信企业均由程控交换机起家,而曾经露面的局用程控交换机厂商不下40多家,其中的90%如今都已隐退江湖;当初的七国八制除贝尔阿尔卡特外基本上全部退出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而本土早期涉足程控交换机的长城计算机、TCL通信等早已改营其它业务;还有一些合资企业如天津天芝-敏迪、天津日电、中山泰康等则犹如过江之鲫,已经灰飞烟灭了。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闻名全球的“大中华”,他们能有今天,除了以上讲到的抓住了每一次机遇和睿智的战略外,自身的修练和技术不断创新也是重要因素。如今他们在技术地位上已完全能与国际厂商平起平坐,并且很多方面已超过他们。现在我们可以不无自豪地说,中国通信业不论是在网络规模、用户数还是在制造业方面都已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通信业是20年改革开放来翻身最彻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