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身穿瑞蚨祥 头戴盛锡福 官踏内联升 脚蹬步瀛斋什么意思
身穿瑞蚨祥 头戴盛锡福 官踏内联升 脚蹬步瀛斋什么意思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创办人孟洛川是山东章丘县旧军镇人。这一带布行人很多,孟洛川的祖祖辈辈也都是干布行的。他的父亲孟鸿升在山东济南是有名的商人。在山东有一种土布叫大捻布,这种布经久耐穿,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孟鸿升为人勤俭肯干,不辞劳苦,一年四季奔忙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贩卖大捻布。经过多年的劳动,他积蓄了一些钱财,于同治九年(1870年),在济南城内开设了瑞蚨号布店(后改名瑞蚨祥)。孟鸿升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很好学,粗通文墨,结识了几个破落文人。孟鸿升认为大多数店铺的店名,都很粗俗,不可取。他想把自己开的布店取个既文雅又吉祥的字号。因此,他特意邀请几个好友来家做客,经过推敲,几个人都认为“瑞蚨”两个字好,可做名号。在古代有一种传说的虫子,叫青蚨,稍比蝉大些,能使铜钱来聚。后来,人们就把青蚨代称铜钱。“瑞蚨”的意思是既给人以祥瑞,又会多聚钱财。买卖开张后,生意确实很兴隆。在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孟鸿升去世,他儿子孟洛川当了瑞蚨号的经理。孟洛川年轻有为,善于动脑子,掌管瑞蚨号后,生意更为兴旺。他为扩充营业,在章丘办了个织布厂,专织大捻布,自产自销。店铺的门面,从两间扩大为三间,并把“瑞蚨号”改为“瑞蚨祥”,求得更加吉祥之意。约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孟洛川曾到北京来过一次,看见北京的游人众多,商业兴隆,买卖好做。回到济南后,就派店中的职工孟觐侯带一个学徒,用大车运了些大捻布到北京卖。山东的大捻布在北京很受一些人的喜爱,带来的布很快就卖完了。约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孟洛川和孟觐侯商议,计划在北京开设门市。瑞蚨祥的经营作风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且高、中、低档商品齐全,有官僚、富商、大户所需的绸缎、呢绒、皮毛,有一般平民和乡村农民所用的蓝布、白布、花布。瑞蚨祥的绸缎呢绒都在苏州定织,并在每匹绸缎的机头处织上“瑞蚨祥”的字样。瑞蚨祥的花色布匹,最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因为他们都是用上好的棉纱交给作坊定织定染的,这种布缩水小,不褪色。另外,瑞蚨祥同贵族、官僚、富户做生意,都是平时买东西不要现钱,采用记账、年终结算清账的办法。像军阀时期的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吴佩孚,北京沦陷时的王揖唐、王克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官僚等,都买瑞蚨祥的东西。有的一次成交上万元。他们买东西不管多少都是记账。瑞蚨祥的买卖兴隆,发展快,到了民国初年,在大栅栏西口内,又开设了瑞蚨祥鸿记绸布店和瑞蚨祥皮货店二号;不久,在大栅栏东口和西口,分别开设了东鸿记茶店和西鸿记茶店;并且利用瑞蚨祥的赢利,在天津、青岛、烟台等地,开设了几号瑞蚨祥绸布店。 头戴盛锡福 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最早它是天津盛锡福总店的一个分号,开业于1937年。解放前,盛锡福总店在天津,创办人是刘锡三。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做杂勤。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中国,以获高利。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自己干。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以后几年的时间,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民国元年(1912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小店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年年盈利。后因东伙发生矛盾,刘与友人分手。这样,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并决心把买卖做大些。他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路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民国六年(1917年)重新开张。“盛”是“生意兴隆茂盛”之意,“锡”和“福”都是取自刘锡三的名字(刘锡三的乳名叫“来福”)。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三帽”商标。三帽为一顶四平硬顶草帽,一顶呢制礼帽,一顶皮制三块瓦帽。“三”也取自刘锡三之名尾字。刘锡三在北京开办了4个盛锡福分店。1936年,西单北大街盛锡福开业;1937年,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开业;1938年,沙滩盛锡福开业。这4个帽店都归其柜上大徒弟常瑞苻经营管理。北京解放后,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参加了公私合营,同时,王府井大街盛锡福还有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服务的任务。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将校呢圆顶帽。50年代,盛锡福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了一顶金丝草草帽。60年代,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时戴的水獭皮帽,也是盛锡福做的。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在盛锡福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乌兰夫、万里等同志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朝鲜金日成首相曾在盛锡福做过一顶海龙皮帽,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国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到王府井大街盛锡福买帽、定做帽子的,不计其数。 官踏内联升 旧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戴马聚源帽店的帽子,显示最尊贵;用瑞蚨祥的绸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脚蹬一双内联升靴鞋店的靴鞋,最荣耀;腰中缠着四大恒字号钱庄的银钱票,最富有。从这个顺口溜中,可以知道马聚源、瑞蚨祥、内联升和四大恒是过去北京最著名的店铺。现在除四大恒不复存在外,其他依然是北京的主要商店。内联升从创业至现在100多年来,在清代,主要经营贵族官吏穿的朝靴;民国年间,转营地主、资本家富有者喜欢穿的圆口缎鞋;解放后,开始面向劳动大众,既保留千层底布鞋老传统产品,又增添了大量各式男女新式皮鞋等新产品。内联升是赵廷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的。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赵廷是河北武清县人,父亲在家乡务农。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东四牌楼一家靴鞋店学徒。由于他为人聪明,又能吃苦耐劳,所以在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期间,学得一手好活计。他出师后,得到当时清朝一个官员的帮助,筹资白银万两,在崇文门内东江米巷(东交民巷)开办了内联升靴鞋店,取名内联升,内指“大内”,清政府,联升意即穿了我店的靴子就可联升三级。当时迷信的人多,愿意听到吉祥之词,内联升这个字号很迎合这些人当官的心理。内联升开业后,生意很是兴隆。内联升做满清政府官员的买卖,一般的小官小吏,都要亲自来店铺订做购买;而那些中、上级的官员,一般的都派人来,叫内联升去人为其量尺寸做朝靴。最初开业的几年,今年做朝靴,去人量尺寸,试样子,往返要跑好几趟;明年做朝靴,还要派人去,量尺寸,试样子。经过生产经营的实践,赵廷想出个既省事又可拉主顾的好办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员凡是在他店做过或是买过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龄、住址、靴子尺寸、特殊爱好记入专门的账中,叫做“履中备载”。有了这个履中备载,根据它的记载,做的靴准保合脚。这种办法,不仅店铺省事少跑路了,而且也省去顾客很多时间,顾客也很高兴,主顾也就拉住了。清王朝覆灭后,穿朝靴的人不多了。继之兴起的是小圆口千层底缎子鞋和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这种鞋底子薄,轻便秀气。从政的、为商的都可穿。内联升做的小圆口千层底鞋,鞋面、鞋里和底子布料都选用新料和好料,做工精细,因此,深受顾客的欢迎。当时,穿一件绸子长衫,脚穿一双丝线洋袜,一双内联升的小圆口千层底缎鞋或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其服饰可算上乘,为最时兴、最贵雅者。凭谁踏破天险,新知虽勤摩挲,助尔攀登高峰;旧伴每付消融;志向务求克己,化作纸浆造纸,事成不以为功。升华变幻无穷。相传,步瀛斋鞋店始创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由在朝任官的李姓人士所建,前店后厂,以制作布鞋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当朝官员和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步瀛斋”这一字号单从字面上即可发现其创始人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的气魄和浓厚的书香气息。同时亦不难看出,大凡京城的老字号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步瀛斋生产的鞋以品种齐全著称,既有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的缎面手工绣花布鞋,又有实用耐穿、深受百姓欢迎的“棉花篓”,也叫大云棉鞋(“棉花篓”以保暖和做工精细著称,过去很多老年人喜穿此鞋),还有专为劳动者准备的股子皮双脸革及鞋。股子皮双脸革及鞋以耐磨禁穿为特点,旧时多为蹬三轮车的脚力工人所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手工制作布鞋已满足不了各界人士的需要,30年代后期步瀛斋鞋店开始从上海等南方城市购进皮鞋,成为京城最早经营皮鞋的专业鞋店之一。如此一来,南北鞋荟萃,皮便鞋齐备,步瀛斋以其领先一步的气势在京城鞋业中名声大震。另外,它们以“诚信待客”作为经商宗旨,享有“和气步瀛斋”之美誉。因此,京城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步瀛斋的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百年老字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年老店同样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皇帝女儿不愁嫁”,人们购买商品选择余地小,商店有货不愁卖不出去,特别是有“步瀛斋”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又在大栅栏这样一块寸土寸金之地,所以多少年来步瀛斋的经理们没有为销售发过愁。但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无情地把百年老店推入了商品大潮的海洋中。它们仍然保持了品种齐全的经营特色,上至千元、几千元的进口皮鞋,下至一元多的宝宝鞋,在步瀛斋都能买到。许多大商场不愿意做的生意它们做,它们“不怕利微,只图货全”,而恰恰是依靠货全,步瀛斋引来了众多的回头客。一次,一位外地顾客为老母亲买了一双“放足鞋”,本想回去一定能博得老太太的欢心,没成想老太太却数叨开了:“好不容易碰上双我能穿的鞋还不多买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