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内容:郑岳,字汝华,露裔莆田县人。七岁时父亲病逝,家贫如洗,有幸
母亲之兄林
山禺爱怜,鼎力相助,抚养成材。弘治六年(1493年),郑岳得中进士
,授户部主事,不久,改刑部主事。
郑岳在朝做官,三上三下,无不光明磊落,忠于国,忠于民,谱写
了令人赞叹的悲壮之曲,存之于世。
郑岳为人正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在刑部主事时,他发现在东
厂办案时,锦衣千户张福恃势越坐,凌驾于董天锡之上,不成体统。于
是就上疏批评皇亲国戚,他说:“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
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内外效尤,益无忌惮。”对不伦不类的行为深
恶痛绝,无情揭露,本是朝中群臣之责,但弘治帝却一时昏庸,反而下
令把郑岳抓起来,关进监牢。由于郑岳眼光明锐,敢说出同僚们早就想
说的话,很得人心,所以,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前往疏救,弘治帝怕
事情越闹越大,只好让郑岳“赎杖还职”。不久,进升为员外郎。
湖广地区社会矛盾尖锐,宗藩侵占民田,累奏不决,民怨鼎沸。弘
治帝重用郑岳,派遣他去那里任佥事。郑岳一到那里,就着力处理多年
争论不休的土地纠纷,把宗藩霸占之地归还于民,终于缓和了社会矛盾
,安定了民心。荆岳二州那时闹饥荒,郑岳劝富民出粟,降低粮价销售
,不得哄抬物价。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松弛河泊之禁,广开谋生之路,
允许贫民从事水产业,不让土豪劣绅胡作非为。湖广是明代产粮区,每
年有输粮远卫之任务。面对灾荒之年,郑岳当机立断,改为以货币给卫
,留粮备赈,民才获济,终于度过荒年。据清乾隆《莆田县志·名臣传
》记载,郑岳“设法赈活甚众”。
正德初年,岳正任广西兵备副使。少数民族头领岑猛留恋本地,不
愿去福建做官,坚持在田州不走。郑岳深知尊重少数民族及其首领事关
重大,就上疏正德帝,“奏改近地,猛乃自效”。这既调动了少数民族
官员报效国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汉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后来,郑岳又出任江西按察使。因郑岳在那里“振扬风纪”,有成
绩,帝又让他任该省左布政使。江西是野心家宁王宸濠的势力范围,历
来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无法整治。郑岳来到那里,宁王仍恶性难改,
“夺民田亿万计”,激起民愤,立寨自保。宁王要派兵镇压,郑岳一经
发现,当即制止,结果结成了冤仇,后来终被宁王死党陷害,“夺官为
民”,郑岳二次下马。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戊寅,陷南康
。己卯,陷九江。秋七月甲辰,帝自将讨宸濠”。到次年十二月,宸濠
伏诛,冤案已明,正德帝又起用郑岳,让他出任四川左布政使。郑岳以
母丧未终为由而没有赴任。
嘉靖初,郑岳第三次上马赴任,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所到之
处,“民拥道聚观,手额相庆”,欢迎“郑青天”久别重逢。两月后,
又提拔任大理寺卿。时“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
庙号,毋称伯考”,不听,停岳俸两月,转左侍郎。自此之后,郑岳日
子越来越不好过,只好乞休回莆,凡十五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