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德国的炼金术士布兰德·亨尼格从人尿中得到白磷,人们开始利用白磷取火,但是由于当时制取白磷比较艰难,所以至到18世纪末,白磷能够大量制取,才出现了磷烛、磷瓶。磷烛:是在细小的玻璃管中放置一小节蜡烛,烛底放置一小块白磷,将玻璃管密封后放在热水中,使白磷熔化粘附在蜡烛上,使用时将玻璃管打碎,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着火而点燃蜡烛。磷瓶:是将白磷放在一小玻璃瓶中,点燃后迅速熄灭,使瓶内壁附有一层部分氧化的磷。另用小木条一端粘附熔融的硫磺,冷却后放置在金属盒内。使用时将粘附有硫磺的小木条放进小玻璃瓶中沾取氧化的磷,与玻璃瓶塞摩擦着火。显然这种“火柴”的安全性很差。直到1827年,英国的外科医生沃克发明了摩擦火柴,这种火柴是在木条的端头上浸涂氯酸钾、三硫化二锑(Sb2S3)和树胶的混合物,使用时将木条的头部在砂纸上摩擦着火。这种火柴的着火效果不佳,安全性也差,使用的时间不长。到1855~1856年间,英国的药剂师奥尔布莱特、瑞士火柴制造厂主伦德斯特罗姆、德国化学家博特格先后发明了现在仍然使用的安全火柴。现代的火柴是:火柴盒侧面涂红磷和三硫化二锑的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易燃物如硫等。当两者摩擦时,因摩擦而产生的热,使氯酸钾接触的红磷燃烧,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
火柴就是在这样既要易着火,又要安全两相矛盾中经历了100多年才被制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