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演出和影视拍摄中,为了照明及达到某种光线效果而使用的一类灯具。它有助于表现节目的内容,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烘托出艺术气氛,并使观众、摄影(像)机得到正确的颜色感觉和曝光。与其他灯具不同的是,此类灯具大多具有改变光束扩散角度和光线柔和程度及色彩的功能,并装备有调焦、光阑、滤色架等特殊机构。
简史
舞台灯发展最早,电影灯次之,电视灯较晚。早期的演出采用自然光和火把、油灯、蜡烛等光源照明。17世纪出现镜框舞台,舞台灯由不可控光源发展到能控制光线强弱和色彩的简易灯具。1804年,出现了以燃烧乙炔气体加热生石灰后达到白炽状态的新光源及灯具,用于舞台照明。19世纪,舞台灯先后采用了煤气灯、煤油灯和电光源,在灯具方面出现聚光灯和散光灯(泛光灯),并将分散在舞台内外的灯具集中控制,使舞台照明逐渐进入艺术照明领域。20世纪60年代,舞台灯已趋向系列化、系统化、自动化,照明方式采用了全方位和电脑控制,并大量采用激光与声控效果器。
初期的电影灯以白炽灯、碳弧灯和高压汞灯为光源,用于拍摄黑白片。20世纪60年代始采用卤钨灯,其色温为3200K,显色指数99,保证了彩色片的色彩还原。70年代初,中国发明了直流镝钬灯,色温达到5500K,显色指数80以上,并具有无交流频闪等优点,保证了日光型彩色胶片的色彩还原和内景外拍。 电视灯是20世纪50年代在舞台、电影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摄像管的灵敏度愈来愈高,电视灯的功率相应减小。特别是小型演播室与闭路电视的迅速发展,对电视灯提出了特殊要求,出现了杆控灯、电动灯等。
组成
舞台影视灯由光源、光学部件、机械部件和电气部件组成。
①光源。有白炽灯、卤钨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多种。它们的发光体呈点状、条状或矩形等几何形状,色温有3200K、5500K两种,显色指数在80以上。
②光学部件。根据光源发光体的形状和布光、成像、效果等使用要求,由反射器、场镜(聚光镜)、物镜等构成光学系统。
③机械部件。有围护及挡光、散热、隔热等作用,并可保证光学系统的稳定可靠和发挥各种功能,包括灯光光束角的放大和收小、对普通物镜或可变焦物镜的调焦、效果器的电动机机械传动等等。
④电气部件。包括稳压电源、光源附件(触发器、镇流器、变阻器等)、调光器和对效果器的传动电机控制的无级变速电气线路等等。
特点
舞台灯能够帮助观众直接看到舞台上的全部情景或部分场面,使舞台上的布景看上去逼真,更好地表现出剧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水准,光线的明暗变化范围大,照明的面积也大。影视灯使用在摄影棚、演播室或实地场面,“观众”是可移动并可作技术处理的摄影机或摄像机,近景多,照明灯光除有艺术作用外还有使摄像管或胶片正确曝光的作用,特别是为了色彩还原好,在灯光下(拍内景)要求光线的色温为3200K ,显色指数90以上,日光下(拍外景)为5500K和80以上。
类型
舞台影视灯可按其出射光束的特点分为聚光灯、散光灯和效果灯3类。
聚光灯
得到局部投射光效果的灯具。光束角度可调,光线较集中,有光斑边缘,设有滤色片架。根据光斑边缘轮廓的清晰程度可分为以下3种。
①柔光聚光灯。光线的轮廓柔和,常用菲涅尔透镜,因此又称菲涅尔透镜聚光灯。
②平凸透镜聚光灯。光线的轮廓较为清晰,强度也大,是舞台上普遍使用的一种灯具。
③成像聚光灯。采用成像的原理,使投射出的光束在舞台上产生明暗分界显著的光斑,用于追踪表演者或投射照明局部范围。
散光灯光束扩散角度大,光斑柔和均匀无边缘痕迹的一类灯具。它只使用一个反射器,并配有滤色片架。有格条灯、脚光灯、天幕散光灯、天片散光灯、四联和六联散光灯、外景散光灯等许多品种。 效果灯 利用灯光、机械传动及电气控制的组合,投射出各种景物、自然界气象变化和虚幻景象的一类舞台影视灯。能表现出各种静止景物和活动景物如雨、雪、火焰、云、波浪、闪电、太阳升起等,还可以用动态的影子作背景表现各种山水、矿山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