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样式进入中国的过程 由于宗教在欧洲世界的特殊地位,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也首先从这些传教士开始,特别是明朝末年的利玛窦,他与我国的大科学家徐光启合作把许多代表西方先进文化科技的书籍翻译成中文,除了科技外,他还大量的把古罗马的建筑书籍引入中国 。在他之后更多的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明末开始,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引入一些西方的装饰手法,到了乾隆年间,大肆修建的圆明园还专门针对西方文化建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土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从圆明园开始,大量的西方建筑手法开始在中国的建筑中运用,它们不仅仅给我国的建筑带了更多的装饰表现的空间,也对本土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
20 世纪初期欧洲建筑样式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经济模式的逐渐变化,中国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有的一些建筑手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化要求,这迫切要求中国的建筑出现新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现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是和近代我国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从西方国家直接的传入和引进;二是中国原有的建筑主动的去适应这个要求进行变化、改造、转型的。我国的新建筑体系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了一系列发展加上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并回国参与中国建筑的构件,并大量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和新材料,中西建筑文化的大幅度交流冲破了封建时代的阻隔,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新建筑体系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活动主流。
欧洲古典建筑样式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 1) 哥特式建筑教堂在中国的运用 哥特式建筑是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 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 广州市越秀山一德东路,有一处纯花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他就是天主教圣心堂。由于它纯由花岗石砌筑,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室”。很多人认为石室是仿制法国巴黎圣母院,不过却有很多本土特色。首先它的朝向本来是向西,后改为向南;其次建筑的陡坡屋顶,欧洲采用的是木衍架,而中国匠师采用的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抬梁式木构架解决了屋顶的结构问题;再次石室不是用水泥,而是用中国传统的桐油糯米石灰浆筑成的,这中材料既可以防水而又坚固而有韧性,历久而强度不减。最后室外排水的兽头,没按西洋作成怪物的形状,而是作成了中国传统的石狮状。
( 2)俄国建筑文化在哈尔滨的运用 1891 年沙皇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穿过我国的东北地区, 1895年 5月,俄国又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中东铁路,也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哈尔滨。哈尔滨的建筑基本上是俄式建筑的移植,其特征十分的明显,这种建筑的传入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而传入的,是一种整体文化的移植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的移植。俄国的教堂建筑以“洋葱头”闻名于世,到了哈尔滨也把这种建筑的表现带了进来。 在中国近代的建筑中外来建筑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的出现给中国建筑加入了新鲜血液,而哈尔滨的俄式建筑群因其独特的风格,对我们研究近代建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