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浪潮之巅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浪潮之巅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浪潮之巅

1努尔哈赤与八旗军

每隔数年,在中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就会崛起一股势力,初时只是一位雄心壮志的个体,最终却会左右中国的历史进程,至于为什么会冒出这么一位人物来,我还没有搞清楚。在施展的《中华史纲》里,能够找到部分答案,可我还是不太清楚这种崇高志向从何而来。努尔哈赤的生平事迹我们这里不细说,单来探讨一下他所创立的八旗军。

满族人并不多,即使在入关之时,也不过几万人规模。加上联盟的蒙古人和汉人,也不过二十来万。但就是这么一波人,硬是统治了 1.6 亿汉人。究其原因,满族人的组织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其基本组织单位叫牛录。每个牛录有 300 人,是一个军民结合体,就像一个村子一样,平时耕种,出征时年青人上前线,老人小孩负责补给。因为都是自家人,所以在补给时会为前线挑选最好的物资。

而明军就大不相同了,到了明末腐败严重,前后方不能有效统筹,组织力要弱很多。面对满蒙铁骑,溃不成军。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旗,一旗有 7500 人左右,八旗就是 60000 人。后来又扩充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达到 180000 人。1.6 亿人口竟然打不过 20 万人,可见组织性有多差。?

等到清军入关后,开始统治全国,先后又经历了三藩之乱、葛尔丹叛乱等,每次战争,八旗子弟都要冲在最前面,多少都有损耗,长期下去,人数越来越少。同时,入关以后许多八旗子弟开始享受生活,战斗力大大下降,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早没有了当年先祖们的拼搏精神。等到 1851 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之时,八旗军早已完全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新的军事力量崛起,即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2曾国藩与湘军

曾国藩一介书生,对修身治国很有追求。国难当头,他开始在湖南老家招募乡勇。曾国藩选人很有一套,只选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且把三里五村的农民编到一起,这样在战场上,他们会互相照应,某种意义上也吸纳了牛录的优势。并且,他在治军上颇有一套,白天练操,晚上教这些士兵读孔孟之道,士兵有了文化,就不再是脑袋空空。在战场上,一边是孔教,一边是基督教变种。打仗需要军饷,但朝廷并无银两拨款,于是曾国藩做起了强行募捐和卖文凭的生意,非常之时,运用了非常手段。 但是等到洪秀全被灭,湘军就成了一股威胁清庭统治的势力。有人建议曾国藩划江而治,他没有采纳,又怕自己功高盖主,引起怀疑,于是遣散了湘军。可是太平军的余部以及山东河南安徽一带又有捻军作乱,现在没了足够的湘军,这时,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和他的淮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3李鸿章与淮军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但和曾个性很不相同。与曾国藩喜欢修身不同,李鸿章更强调用器,他本人也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李鸿章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20 岁去京之时,就写了“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这样的豪言壮语。

淮军的底子主要是湘军的一部分,外加安徽本地招募,在初始阶段,基本就是湘军的延续。可后来因为太平军进攻上海,当地士绅花钱请淮军保护,于是淮军通过货船顺江而下,进入上海。开始时,上海的士绅及洋人雇佣军很看不上淮军,李鸿章用行动打了几场胜仗,才让人刮目相看。他在和洋人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发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便迅速开始借鉴,购买武器并雇佣洋人教练培训,不到一年,淮军装备已大不相同。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先用大炮攻打,再用枪队攻击,太平军节节败退,最后连天京也被攻陷。在组织间的对抗当中,当组织水平相当时,工具的领先就起到关键作用。或者说在组织的建设中,人和工具拥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这之后,曾国藩和李鸿章采用了不同的措施。李鸿章继续壮大淮军,一方面可以消灭太平军和捻军,另一方面以后还要对付洋人。在这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成了李鸿章的核心理念,李鸿章可以算是清末创新第一人。随着淮军的作用越来越大,李鸿章的仕途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建了北洋水师。可清朝已是强弩之末,军费不足,再加上李鸿章在军事管理上失利,最后酿成了甲午惨败。我在看《走向***和》时,对李鸿章很是佩服,他不过是满清的裱糊匠,一切由不得他。

甲午惨败后,淮军就算退出了历史舞台,举国上下呼吁训练新军,袁世凯上场了。?

4袁世凯和北洋军阀

袁世凯起家是在朝鲜,曾经帮着朝鲜皇室训练亲军,颇有成效。之后甲午战争,袁世凯直接逃回了大清。在甲午战争期间,满清政府就开始主持新军训练,由淮系将领胡燏棻负责,聘用德国教练,采用西式装备。略有起色之后,转交袁世凯负责。袁世凯聘请了更多的德国教练,扩大了招募规模,这就是著名的小站练兵。

小站练兵从训练方式上和淮军产生了很大差异,而武器装备上和淮军类似,从某种程度来说进行了组织升级。从招人方面来说,抽鸦片的不要,体弱的人不要,双手平举 100 公斤重物是基本要求。同时,在军饷上比较丰厚,为了解决将官克扣军饷的问题,直接发给一线士兵,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特别有趣的是,他把德国威廉皇帝练兵曲也借鉴过来了,填词后成了《大帅练兵歌》,这首曲子反复被填词,成了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小站练兵短短一两年,却聚集和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像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张勋、徐世昌等。这支力量成了最能打的一只军队,满清全靠他镇压革命党,袁世凯的位置也越坐越高,最后逼清廷退位,当上了大总统。袁世凯在整个前半生都很出彩,但是他称帝了,没过几天又被迫退位,郁郁而终,这是人生的一大败笔。在他死后,部下迅速分裂,形成了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又被一群学生给收拾了,这就是黄埔军校。需要说明的是,小站练兵营在辛丑之后被迁到了保定,也就是后来的保定军校。保定军校的蒋介石、邓演达、陈诚、李济深又成了黄埔军校的老师。?

5孙蒋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建的,但蒋介石是最大受益者。孙中山之所以创建黄埔军校,是因为他经历了历次革命,合作的军阀总是反水,于是想要拥有自己的革命军骨干。黄埔军校的费用开支以及最早的筹划指导都参考于苏联红军大学。

从生源上来说,由于孙中山的号召外加***产党的宣传,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当时毛泽东还是驻扎上海的面试官。对于生源的筛选,可以用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来表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军事和政治并重。以往的军校往往单纯强调军事训练,缺乏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学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政治教育,就是强调思想引导,和学员探讨为什么而战,同时,三民主义、***产主义这些课程都会在学校开设。所以,到了抗日时期,黄埔生鲜有投降卖国的,相反,旧军阀出问题就比较多了。?

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平时没事就会找学生谈心,拉近关系。之后经过东征、北伐、第一次内战、抗日、第二次内战,黄埔生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国民党内部就不用说了,黄埔生是蒋的嫡系,***产党这边十大元帅有一半来自黄埔。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黄埔军校为何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有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可以说国***两党的对战,经常是黄埔师生、同学之间的对战,最后以新中国的成立而终结。说来同是黄埔生,为什么结局迥异,这就要聊一聊朱毛的影响。?

6朱毛和工农红军

不管是朱德参与领导的南昌起义,还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其骨干主要来自于国民革命军,军事将领主要来自黄埔军校。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而朱德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核心都是在改造旧式军队的问题。

首先从党的领导来说,国军的支部建在团上,对一线士兵没有控制力,部队听从军事长官。而毛泽东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连有党支部,排有党小组,直接抓住一线,深入到毛细血管,这是工农红军组织性强的一个特点。一个连 180 人,类似一个牛录,这种对基本组织的有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是旧式军队官兵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经常出现长官打骂士兵的现象。毛泽东在军队里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反向监督长官,强调民主。这样,士兵在军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之后还经历了古田会议,确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理念。我曾写过《毛泽东的早期创业》系列,有兴趣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继续阅读。从秋收起义留下的数百人加上南昌起义留下的数百人,22 年后,变成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是何等雄壮。

上面简单叙述了这六支军事力量的崛起过程,这期间也有其他的一些军事力量崛起,但都被历史所淘汰。它们虽然在开始时不引人瞩目,但在大问题面前,却都能通过适当的组织方式,迅速转变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继而演变成全国性的政治力量。在这股组织的威力中,时代机遇、兵源、培养方式都是尤为关键的因素,我们可以考虑如何将其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