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夹河的夹河
夹河的夹河

外夹河原名大沽河,位于福山城东南,是福山的主要河流,下游与清洋河(内夹河)并流似夹,并为芝罘与福山的界河。《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丹水”,《中国历史地图系》亦标识为“丹水”。后因与莱西县大沽河重名而更名为大沽夹河。

大沽夹河有两个源头,一为海阳郭城三海山,二为栖霞境内牙山南麓,于栖霞桃村镇汇合,自南向北流经海阳、栖霞、牟平、莱山、芝罘、福山,经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入黄海,全长75公里。

大沽夹河历史上被称之为“害水”,因其河界属“三不管”区域,遇汛涝之灾两岸百胜受尽其苦。新中国成立后,烟台专署集中财力,组织海阳、栖霞、牟平、福山人民对其进行整治;1975至1976年,烟台地区水利局再次组织四县民工,对大沽夹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1999至2000年,烟台市政府组织四区(莱山、福山、芝罘和开发区)调拨财力物力人力,对南起回里旺远国防桥,北至入海口河段,再次进行了全面整治,主河道浆砌石护坡,裁弯取直,挖河清淤,集防洪与美化于一体,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内夹河位于福山城中、东部,旧称清阳河。《汉书·地理志》称“声洋”河,新旧唐书皆作“清阳”,唐初设“清阳县”于境,县治设“清阳城”(即现福山区府),后改为“两水镇”(两水所指即内、外夹河)。《明一统志》始称“清洋河”,变音“清阳”为“清洋”,故名,后沿之至今。

清洋河发源于栖霞城南的大灵山及郭落山脉,(栖霞境内称为白洋河),自西南向东北,由高疃南村入福山境,经门楼水库,下游转北,在福山城北2公里处与大沽夹河汇合,经开发区流入黄海,全长65公里。

清洋河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害水”,曾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灾害。为防治河水灾害,自秦、汉置“腄县”以来,历朝官府均对河堤进行整修加固。明代天顺年间,“重修清洋河堤坝,两岸栽柳数千株”,自此诞生了福山八大景(含芝罘区)之一的“南堤垂柳”;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南至曾家庄,北至南关,改土堤为石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再次大修南关堤坝”。治河修坝,成为历代福山知县的德政工程,骚人墨客亦留下了诸多的名诗佳句。清代邑人郭维庆写道:

柳色青青莺乱啼,酒庐茶社板桥西。

一舟带樱揽春草,双鹭冲波到浅溪。

撒网渔人迎细雨,驱牛牧童踏深泥。

韶华已见随流水,又趁斜阳坐古堤。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于1951——1957年间,对河堤进行了五次大修,直到1958年门楼水库兴建后,水患才基本解除,逐步由害河变为益水。1985年至今,福山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清洋河的改造,建桥、砌坡、清淤、建橡皮拦水坝、植松栽柳和广置城市雕塑小品,沿河的河滨路也一直南沿至门楼水库,一路风光旖旎,游人不绝。

大沽夹河加清洋河,这便是夹河了。

夹河越过同三高速公路后,在开发区人的努力下(开发区原也是福山区的地域)也沿河修建了夹河公园,与美丽的金沙滩海滨景区连成一体,成为护卫这座新兴工业城区的一道景观长廊,让人们欣慰。

夹河是美好的,让我们一同去关注它、热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