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9.B
10.B
11. A
12.①(苏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
②周文帝就把苏绰叫来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
③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
9.A 除:授官 C 赞成:帮助完成 D 处分:处理安排。
10.以:把/因为 A 向 C 于是 D 就。
11. 当时尚未委以重任。
12.无
参考译文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2. 《北史·苏绰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文言文阅读 (14分,选择题8分,翻译题6分)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
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 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
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
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
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 帝曰:“吾亦闻之久矣。”
寻除著作佐郎。上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
乃召绰问,具以状对。上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
绰既有口辨,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
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诘朝,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伯。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 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
博求贤俊,***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上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及还,启知而己。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积思劳倦,遂成气疾。
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北史·苏绰传》)7.对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著作佐郎 寻:不久B.博求贤俊,***弘政道 弘:改变C.而无间言焉 间:嫌怨D.上乃起,整衣危坐 危:端正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在官岁余,未见知 谁与卿为此议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A.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也相同。
B.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不同。C.两个“见”不同,两个“与”相同。
D.两个“见”不同,两个“与”也不同。9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B.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C.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D.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10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
开始,他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因为许多官员找他解决疑难问题,才逐渐引起皇帝的注意。B.苏绰非常有才学,尤其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
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详细陈述了帝王安帮定国的根本道理,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苏绰为人俭朴,不经营私人田产,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周文帝也是诚心诚意地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11.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6分)①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② 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参考答案:7 B 8 B 9 C10 D (A项皇帝注意他主要是因为他帮助周惠达。
B项没有劝谏皇帝之意。C项两人的观点本来是相同的。
)11.(1)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号交给苏绰。(2) 苏绰常认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是爱护民众就象一位慈祥的父亲,教导民众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父亲名协,官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年轻时很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计算之法。
他的堂兄苏让由京官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周文帝问苏让:“您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
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还没得到周文帝的常识,但行台各部门的官员遇到疑难不决的事情,总是向他求教才作决定。
对各部门发送的公文,苏绰又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拟定行款格式。行台官员都称赞他的才干。
一次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答不上来,请求允许出外找人商议,于是召来苏绰,把所讲座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即刻为他酌情裁定。 惠达入内呈报。
周文帝连声叫绝,并向他说:“是谁替你出这个主意的呢?”惠达以苏绰作答,接着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很久了呢。”
不久他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周文帝与公卿去昆明池观光打鱼,走到城西的汉代仓池故地时,周文帝环顾问询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
这时有人说:“苏绰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于是召来苏绰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
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
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
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 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
3. 《周书·苏绰》的翻译及原文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4. 《周书·苏绰》的翻译及原文周书苏绰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 ○苏绰(弟椿)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
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
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
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於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
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馀,太祖未深知之。
然诸曹疑事,皆询於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
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
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
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
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
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
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於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
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於潼关。
四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美阳县子,邑三百户。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二百户。
十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 太祖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
其一,先治心,曰: {凡今之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临下国,论其尊贵,并古之诸侯也。是以前世帝王,每称***治天下者,唯良宰守耳。
明知百僚卿尹,虽各有所司,然其治民之本,莫若宰守之最重也。凡治民之礼,先当治心。
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
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
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
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是以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
其次又在治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
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
行此八者,以训其民。是以其人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见而自兴行矣。
} 其二,敦教化,曰: {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明其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异於木石,不同禽兽,故贵之耳。
然性无常守,随化而迁。化於敦朴者,则质直;化於浇伪者,则浮薄。
浮薄者,则衰弊之风;质直者,则淳和之俗。衰弊则祸 *** 兴,淳和则天下自治。
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然世道雕丧,已数百年。
大乱滋甚,且二十岁。民不见德,唯兵革是闻;上无教化,惟刑罚是用。
而中兴始尔,大难未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凡百草创,率多权宜。致使礼让弗兴,风俗未改。
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修矣。凡诸牧守令长,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亹,中迁於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
然后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慈爱则不遗其亲,和睦则无怨於人,敬让则不竞於物。
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
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此之谓要道也。
} 其三,尽地利,曰: {人生天地之间,以衣食为命。食不足则饥,衣不足则寒。
饥寒切体,而欲使民兴行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是以古之圣王,知其若此,故先足其衣食,然后教化随之。
夫衣食所以足者,在於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由於劝课有方。
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民者冥也,智不自周,必待劝教,然后尽其力。
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及布种既讫,嘉苗须理。
麦秋在野,蚕停於室,若此之时,皆宜少长悉力,男女并功,若援溺、救火、寇盗之将至。然后可使农夫不废其业,蚕妇得就其功。
其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此则明宰之教也。
夫百亩之田,必春耕之,夏种之,秋收之,然后冬食之。此三时者,农之要也。
若失其一时,则谷不可得而食。故先王之戒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册)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6、鸿门宴·司马迁
必修二(第二册)
4、《诗经》两首
氓(必背)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必背)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兰亭集序·王羲之(必背)
9、赤壁赋·苏轼(必背)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背诵2、3段)
必修三(第三册)
4、蜀道难·李白(必背)
5、杜甫诗三首(必背)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背)
9、劝学·《荀子》(必背)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必修四(第四册)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必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必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必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背诵后5段)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必修五(第五册)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必背)
5、滕王阁序·王勃(背诵2~3段)
6、*逍遥游·庄周
7、*陈情表·李密(必背)
6. 宇文泰 苏绰对话是真是假这确实是后人造的,毕竟北魏时期的文言哪有这么粗鄙不堪的~文言文可以说是一种文体体裁,而北魏的文风早先浮华,后革新模仿尚书大诰,所以两类文风都不可能写得这么让人淡腾。
其次,在周文(宇文泰)和苏绰时,具官的释义根本不可能会是贪官和反贪官,如果是,那只能说苏绰穿越了。
再次,苏绰提到“为君者,以臣忠为之大”,要知道,这时候宇文泰可不是君。另外后面宇文泰自言“寡人”,这更是思密达外加亚玛碟了,《北史》确实记载两人谈论一宿,不过下一段里提到“大统三年”,这时候宇文泰才三十岁,皇帝是元宝炬而非宇文泰。
这段所谓秘密史料里的“千古帝王之术”,更是暴露了它非出自苏绰时代,《北史》载“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史书的记载指三皇五帝之道,而“帝王之术”则是后人指秦始皇至今千年来的权术,是杂糅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学说而成的统治之术,因为在历史上“术”“道”都有特指。
最后,你只要看下之后六条诏书的内容,就能发现和这篇所谓的秘史完全相抵牾。
最后的最后,告诉楼主,许多人所说的出自《北史卷六三·苏绰传》是假的,卷六三并非苏绰传,而是数个人的传,里面并没有这段对话。书里只说谈论一宿,这里却说三天三夜,所以楼主应该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