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
棒香形态:固态香,直线形;别称:签香、芯香、篦香、篾香;制作:先将香料制成香末,根据香方混合均匀后,用榆树皮等制成的糊状物作为黏着剂,涂裹在细直条状的竹、木芯上,压实制成有芯的直线香;场合:因不易受潮变形,流行于我国南方及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用香:点燃后将竹、木芯插入香炉等香器。
线香形态:固态香,直线形;别称:仙香、长寿香、香寸;年代:源自宋元,明代正式出现“线香“之名;制作:原料制成香末,直接按香方混成和香泥;用模具压实,搓挤制成直条状;场合:所有场合均可使用的可燃香;用香:“立香”--直接点燃,竖直插入香炉等香器中“卧香”--直接点燃,与桌面平行,横放在卧香炉底的香灰上燃烧。
盘香形态:固态香,螺旋形;别称:环香;制作:先将香末制作成长线香,再弯曲成回环状,放置定型,晾晒风干后制成;场合:因携带方便,可用于居家、寺院和旅行途中;用香:可直接平放于香盘中或香炉的香灰上点燃,或摆放在香插上焚烧。在香盘上标注刻度后,可用来计时,在相应刻度上悬挂重物,即为闹钟。
塔香形态:固态香,螺旋形;别称:香塔;制作:先将香末制作成长线香,一根或两根线香环绕成盘,直径,比一般香盘要大,用香架撑起来后,即下垂如圆锥形小塔;场合:多在宗教、祭祀场所使用;用香:用香架架起,或悬挂在高处焚烧。
香炭形态:固态香,多为饼状;别称:香饼、香煤;年代:唐以前出现,宋元时流行;制作:用炭屑和以香料粉末,加入黏合剂,制成饼状,晒干成型;场合:隔火熏香时使用的热源,居家和宗教场合都可使用;用香:在明火上火炭炉上点燃香炭,当香炭烧透后,烟气消失,即可埋于香灰中,用来熏香。
香珠形态:固态香,圆珠形;年代:香珠串宋代始见于记载;制作:用一种或多种香料按照香方配比后,研磨成粉粒状,揉合成豆粒大小的圆珠;也可在硬壳类植物果实中灌注香料粉末;场合:常用于宗教场合,佛、道教信徒佩戴,也可作为日常香饰;用香:穿孔串成“香串”,戴于手腕或身上;或盛入香囊等饰品中,作为香气来源。
香锥形态:固态香,锥形;别称:锥香、小塔香;制作:用一种或多种香料磨成粉后,加入黏合剂制成小圆锥体香品;场合:多为印度香和藏香,用于需要短时间内浓烈香气的场合中;用香直接放于香炉内树立点燃。
香丸形态:固态香,丸状;制作:用各种香料加炼蜜等黏合剂,调和压制成丸状香品;场合:因丸状香在佛法中比喻无量佛法,多用于各种宗教场所;在线香出现前常为家庭熏香;用香:将香丸放在隔火片或香灰上,用香炭隔火加热,散发香气;部分香丸可以食用。
香牌形态:固态香,造型各异;年代:宋代已流行;制作:将香料按照香方配置之后,配以黏合剂调湿放入刻有装饰图案的模具中,压制成型;场合:家中熏衣使用,保持气味芬芳,并防蛀虫;也可以作为饰品佩戴,避暑并抵挡瘴气;用香:香牌的一端留有小孔,系上绳结或丝绦后,挂在衣橱中或系在衣服上使用。
香膏形态:液体香,膏状;别称:膏香、湿香;年代:魏晋南北朝出现;制作:将香料磨制成粉,加入蜂蜜等膏状物,混合而成;或通过蒸、煮、煎等工艺制成黏稠的膏状,使用瓷罐密封保存;场合:多为个人使用;用香:直接涂抹于皮肤,或使用隔火熏香的方法熏燃。
香水形态:流体香,液体;别称:清露、香露、蔷薇露;年代:唐、五代时从外国传入,宋代后国内仿制;制作:通过蒸馏的方法,从香料植物中提取香露,可与酒精、水混合;场合:多为个人养护时使用,也用来合香;用香:直接喷洒、涂抹于皮肤或衣物上;也可和铅粉、米粉混合调成湿粉,护发裹肤。
香粉形态:固态香,粉状;别称:末香年代;魏晋南北朝出现;制作:单一香料,或按照一定配方将多种香料配比后,研磨并筛成粉状;另有一种香粉,混合铅粉或米粉;场合:可用来制作篆香,加工各种固态成品香,也可供佛教仪轨或个人日常使用;用香:直接涂抹或布洒在需要熏香的部位;使用香炉或香盘盛放,底部铺一层香灰,将香粉堆起成型后,点燃。
香灰形态:固态香,粉状;别称:袅丝;制作:松针、荷叶、杉木枝等香料煅烧成灰,筛过后放入瓷罐中,密封防潮;场合:隔火熏香、点燃卧香时都需要在香炉中布香灰,以保存火种用香:用香灰覆盖燃烧中的香炭,利用炭火温度烘烤香品;部分中医认为香灰可以裹于金疮刀伤的伤口上,是外用药;民间巫术有服用香灰驱邪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