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任领队并主管第一届全运会的训练组织工作。建队之初,队伍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长年住的都是破木板房,睡的是大通铺。没有自己的训练场他们就借用国家体委的西郊训练场训练;没有食堂,他们就露天就餐;没有训练专用枪,他们就自己动手改制枪支;没有弹药,他们就全队一起拾弹头、化铅丸、压火药、做碟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建队刚刚一年的北京射击队在1959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上就取得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邵战明、林佳祺、李志杰还夺得三项个人第一,为首都赢得了荣誉。 第一届全运会后,射击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大部分队员返回了原单位。吴学厚、常德祯、张志堂、李志杰、王信宾、荣友智六名老队员,再加上从北京市少年宫射击站补充上来的十七名红领巾新队员,构建了全新的阵容,各个项目又开始完备起来。
就在队伍准备大展拳脚之时,三年自然灾害将前面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射击队被迫停办。队员高娟、毛慧中被选送到国家集训队。李志杰、张志堂、吴学厚、常德祯四名老队员和张瑜、谢铁基等少数新队员留在俱乐部当教练,负责青少年业余射击普及活动,这为以后重新建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4年9月,北京射击队再次重新组队以备战将于次年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原北京国防射击俱乐部副主任曹战基出任总领队。经过暑假集训的四十几名新队员肩负重任。为了取得好成绩,射击队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全队上下干劲十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经过刻苦训练,不少队员的成绩提高很快,沈建东经过半年的训练在考核时就超过了当时保持的世界纪录;常复光在1956年6月北京举行的十一省市射击邀请赛中,就打破了手枪速射全国纪录,并获得第一名。但是由于北京射击队曾两度解散,实力已经落后于其他省市,再加上队伍比较年轻,训练时间短,缺乏临场比赛经验,在这届全运会上,队员们没有打出应有的水平,只取得男子军用步枪(3×20)团体第三和女子手枪慢射团体第五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