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芷是什么?请提供出处并请尽量付上相关。
芷是什么?请提供出处并请尽量付上相关。

zhǐ

(1) ㄓˇ

(2) 〔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茎叶有细毛,夏天开白色小花,果实椭圆形。根可入药。简称“芷”;亦称“辟芷”。

(3) 郑码:EII,U:82B7,GBK:DCC6

(4) 笔画数:7,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121

详细注解

--------------------------------------------------------------------------------

zhǐ

〔名〕

(1) (形声。从艸,止声。本义:白芷,香草名,也叫“辟芷”。中医学上以根入药) 同本义 [angelica]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芷若(香草名。即白芷与杜若)

芷,白芷也,一名苻离,一名药

/liyuan/zhiwutuku-4.htm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 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 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 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 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

楚辞中这首缠绵凄恻的诗词说的是湘夫人娥皇和女英对舜的朝思暮想 ,悠悠江水,芳香芷兰,寄托着湘夫人无尽的思念和忧怨。为爱殉情的湘夫人最后投江自尽,一番思念寄情于芷兰芳草,忧怨和哀婉飘荡在潇湘之间。

屈原放情于沅湘之间,钟爱于芷兰草木,沅水之清,草木之秀形成了楚辞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气魄。屈子心系楚国,怀着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更有亡国之恨也投江而尽。在水的流逝中消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投水以明志,以祭奠楚国的灭亡。沅芷澧兰也成了历史上一动人名词。

千年沧桑,湘妃已怨解寒烟外,楚客亦魂消夕照中。沅澧的碧水,江边芬芳的芷兰,寄托着千百年来的哀怨,伴随湘夫人为爱殉情哀婉而浪漫的传说和屈子为国殉身而不灭的灵魂,流芳千古!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