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丈夫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丈夫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这次学聪明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人与世间万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依靠抬高身份并不能提升身价,人们只喜欢与自己平等的人,所以身居高位者,愈是能够放下身份,愈是能增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感化汉族知识分子,他颁诏天下,鼓励有才学的明朝知识分子、遗老遗少到朝廷当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没几个人愿意应召。
陕西总督推荐关中著名的学者李喁,可是,这个李喁却以有病为由,不肯入京做官。康熙并不介意,还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派官员们不断地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这些官员就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抚大人亲自到床前劝他进京。可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一次吩咐官员们不要再强人所难。
有一天,康熙西巡西安,让督抚大人转达了自己的意思,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可李喁却仍声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还有就是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就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为康熙效力,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只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联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贴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为求得贤才康熙放下身份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却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真正身份高贵的人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不管他们是出身贵族,还是名门之后都喜欢与平民百姓交往。低调的人不会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他们会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们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是贫穷的工人。
托马斯·杰斐曾对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只要你这样做了的话,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
伟大的人因为作风朴实,深入实际,才能清楚民众究竟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民间的各种情况,加深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理解,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低调的人即使身份高贵,也不显示自己身份,不高高在上是他们的风度和修养。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伟大的人的优点,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一定的地位,也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