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而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及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相对来说,肥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是轻微的。
液体衣物洗涤剂溶解速度快,可使洗涤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产品的碱性相对洗衣粉来说比较低,性能比较温和,不会伤及织物。同时,液体衣服洗涤剂的洗涤效果要比洗衣粉更好。
与肥皂相比,洗衣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的有机物质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形成“死亡带”。因此,建议大家都应该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
一般手洗衣物我都用肥皂,需要机洗贴身穿着的衣服或床单、被罩的时候,我一定会用洗衣液,只有机洗较厚重的衣服如牛仔裤、夹克衫时才会使用洗衣粉。
洗衣粉用量我一般会参照洗涤剂上的说明,因为日常穿着的衣服都脏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一般只放最低量的洗衣粉。很多人都有错觉,以为洗衣粉用得越多衣物洗得越干净,其实洗衣粉用得过量,反而会积聚在衣物及洗衣机内,使衣物漂洗不净。
沾了洗衣粉后手上会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使劲用水冲洗也很难去掉,而且皮肤接触到浓度高的洗衣粉溶液还会有瘙痒感和烧灼感。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是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会渗入血液,皮肤上若有伤口则渗透力提高10倍以上。进入人体内的化学洗涤剂毒素可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液酸化,令人容易疲倦。由于这种污染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是很明显,往往会被人忽视。但是,微量污染持续进入体内,积少成多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人体的各种病变。看来在洗衣服时人的手最好不要直接和洗衣粉接触,戴一双橡胶手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洗衣粉细分为超浓、加酶加香、超能去污、添加荧光增白剂等很多种,各有各的长处,所以在购买时一定要先确认自己需要哪一类。
比如,洗衣粉往往很难祛除衣服上的汗斑、奶渍和血迹,因此一种叫做领洁净的产品应运而生,在洗衣服前把它涂在衣领、袖口上,就能轻易去除这些污渍。其实只要你买一种“加酶洗衣粉”,就能省去这道工序。加酶洗衣粉中有一种叫做碱性蛋白酶的生物催化剂,它能消化顽固的蛋白质污垢,所以洗净效果特别好。不过,碱性蛋白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大显身手,它在50摄氏度时最活跃,而到七八十摄氏度就失效了,因此,在加酶洗衣粉的说明书上都特别注明了“切忌用沸水冲溶”,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质量报)
不怕海水的洗衣粉
什么样的洗涤剂在海水中不出“豆腐渣”,什么样的洗涤剂不用油脂做原料呢?它们是以洗衣粉为代表的合成洗涤剂。一百多年前,有人偶然发现蓖麻油和硫酸作用后,得到一种“土耳其红油”。用它洗衣服,在海水里照样挺好使,不会生成叫人讨厌的“豆腐渣”。这件事启发了科学家,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炼油副产品和苯、氯气、硫酸、氢氧化钠等为原料,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上百种洗涤剂。
合成洗涤剂和肥皂一样,也具有“双重性格”——既亲油又亲水。但是,它没有肥皂的缺点,在各种水中都保持良好的去污能力,而且不需要使用宝贵的油脂作为原料了。如今,甚至肥皂的原料也改用由炼油副产品氧化得来的脂肪酸了,肥皂也可以改名为“合成肥皂”啦!
合成洗涤剂除了固体的洗衣粉,还有液体的洗洁精、洗净剂等。有些洗涤剂中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可以让白颜色的衣物更洁白,花色衣服的颜色更鲜艳;还有一些无泡或少泡洗涤剂,适合在洗衣机、洗碗机里使用。但是、洗涤剂洗不净衣服上的汗斑、奶渍和血迹。原因是,这些污渍里的蛋白质是大个的高分子,与纤维胶结得非常紧密,很难拆散。有一种叫做碱性蛋自酶的生物催化剂,它能“消化”顽固的蛋白质污垢,将大个的蛋白质分子拆开,变成能够溶解在水里的小分子。科学家把它掺在洗涤剂里,做成“加酶洗衣粉”,让洗衣粉增添了“消化”蛋白质污垢的本领,洗起衣服来去污效果特别好。不过,碱性蛋白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大显身手。它在摄氏五十度时最活跃,“消化”蛋白质的能力最强,热到摄氏七八十度以上就失效了。因此,在加酶洗衣粉的说明书上特别标明:切忌用沸水冲溶!
合成洗涤剂也有它的坏处!有很多洗涤剂含有磷,化肥中有一种磷肥。当生活中的污水到入江湖中时,使得水中的“化肥元素”多起来,这就使水中的各种藻类多起来,从而水中的氧气少了。鱼也就死了!这也是赤潮的危害!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人们便将1份油和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制成清洁剂,在欧洲关于肥皂起源的传说很多,一说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和山毛榉树灰溶液搅成稠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又传说,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 “油脂球”。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 “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这都说明了人们用动物脂肪与草木灰(碱)皂已用千年历史。
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制肥皂的作坊。说明罗马人早在公元2世纪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肥皂生产。中国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碱洗涤衣服,人们还把猪胰腺、猪油与天然戌混合,制成块,称 “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廉价制取火碱成功,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肥皂之所以能去污,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分子的一端有亲水性,另一端则有亲油脂性,在水与油污的界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让油脂溶于肥皂水中;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肥皂围住空气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作用,无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最后被整个清洗掉。
18世纪法国人利用盐及石炭制作“人工苏打”,取代传统自灰烬中取出的碱汁。到了19世纪,德国人发明以电气分解食盐水来制作氢气化钠;自此之后,苛性钠的普及,得以让肥皂从原本只有王宫贵族买得起的商品,摇身一变,变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此之前,肥皂的制造,靠的是有经验的工匠。利用油脂与碱汁的比例来调制,由于没有资料可参阅、经常因为无法凝固而重新再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拓荒时期的美国,移民的人会在初春天气暖和的时候,选择一天,召集全村的人来做肥皂。
肥皂的材料来源,是从橡树、山毛榉等木材中提炼涩汁,做为碱汁的来源,如果不够,就从暖炉的灰烬中添加。有了碱汁,再从动物脂肪或是料理用的植物油取得油脂,但一旦油水分离,就得再重头来过,到了19世纪,才有企业投资肥皂的生产。
为什么叫肥皂?
因为古人在黄河流域使用皂荚来洗衣服,后来到长江流域就没有皂荚树了,于是他们又发现有另一种树,其果实跟皂荚的性能一样,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荚更为肥厚丰腴,所以,给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后来发明了人造的去污剂的时候,依然使用了"肥皂"这个词.
所以,虽然没有瘦皂,可是有不肥的皂,就是"皂荚".
肥皂(粤称番碱)是一种用作个人清洁用品的界面活性剂,通常以固体块状的形式存在。
历史
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钠和碳酸钾。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传说在西元前7世纪古埃及的一个皇宫里,一个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著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他一边犹豫著一边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这个厨师很奇怪,就让其他的厨师也来用这种灰油试一试,结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来更加干净。于是,厨房里的佣人们就经常用油脂拌草木灰来洗手。后来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就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未必完全当真。不过埃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产天然碳酸钠,因此古埃及洗涤技术相对发达,发明肥皂也就不足为怪了。
肥皂
是脂肪酸金属盐的总称,日用肥皂中的脂肪酸碳数一般为10-18,金属主要是钠或钾等碱金属,也有用氨及某些有机碱如乙醇胺、三乙醇胺等制成特殊用途肥皂的。肥皂包括洗衣皂、香皂、金属皂、液体皂,还有相关产品脂肪酸、硬化油、甘油等。
肥皂中除含高级脂肪酸盐外,还含有松香、水玻璃、香料、染料等填充剂。从结构上看,在高级脂肪酸钠的分子中含有非极性的憎水部分(烃基)和极性的亲水部分(羧基)。憎水基具有亲油的性能。在洗涤时,污垢中的油脂被搅动、分散成细小的油滴,与肥皂接触后,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憎水基(烃基)就插入油滴内,靠范德华力与油脂分子结合在一起。而易溶于水的亲水基(羧基)部分伸在油滴外面,插入水中。
这样油滴就被肥皂分子包围起来,分散并悬浮于水中形成乳浊液,再经摩擦振动,就随水漂洗而去,这就是肥皂去污原理。但普通肥皂不宜在硬水或酸性水中使用。在硬水中因生成难溶于水的硬脂酸钙盐和镁盐,在酸性水中生成难溶于水的脂肪酸,大大降低其去污能力。
肥皂的种类:
肥皂的用途很广,除了大家熟悉的用来洗衣服之外,还广泛地用于纺织工业。通常以高级脂肪酸的钠盐用得最多,一般叫做硬肥皂;其钾盐叫做软肥皂,多用于洗发刮脸等。其铵盐则常用来做雪花膏。根据肥皂的成分,从脂肪酸部分来考虑,饱和度大的脂肪酸所制得的肥皂比较硬;反之,不饱和度较大的脂肪酸所制得的肥皂比较软。肥皂的主要原料是熔点较高的油脂。从碳链长短来考虑,一般说来,脂肪酸的碳链太短,所做成的肥皂在水中溶解度太大;碳链太长,则溶解度太小。因此,只有C10~C20的脂肪酸钾盐或钠盐才适于做肥皂,实际上,肥皂中含C16~C18脂肪酸的钠盐为最多。
肥皂中通常还含有大量的水。在成品中加入香料、染料及其他填充剂后,即得各种肥皂。
普通使用的黄色洗衣皂,一般掺有松香,松香是以钠盐的形式而加入的,其目的是增加肥皂的溶解度和多起泡沫,并且作为填充剂也比较便宜。
白色洗衣皂则加入碳酸钠和水玻璃(有含量可达12%),一般洗衣皂的成分中约含30%的水分。如果,把白色洗衣皂干燥后切成薄片,即得皂片,用以洗高级织物。
在肥皂中加入适量的苯酚和甲酚的混合物(防腐,杀菌)或硼酸即得药皂。香皂需要比较高级的原料,例如,用牛油或棕榈油与椰子油混用,制得的肥皂,弄碎,干燥至含水量约为10~15%,再加入香料、染料后,压制成型即得。
液体的钾肥皂常用作洗发水等,通常是以椰子油为原料制得的。
制皂工艺 :
制皂的基本化学反应是油脂和碱相互作用生成肥皂和甘油:
反应所得的皂经盐析、洗涤、整理后,称为皂基,再继续加工而成为不同商品形式的肥皂。
精炼 除去油脂中的杂质。常用精炼过程包括脱皎、碱炼(脱酸)脱色。脱胶是除去油脂中的磷脂等胶质,有用水将磷脂等胶质水化,然后沉淀析出的水化法;和用浓硫酸使磷脂和类似的杂质碳化、沉淀的酸炼法。碱炼的主要作用在于除去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但由于生成絮状皂,吸附而去除了油脂中的色素和杂质。
皂化 油脂精炼后与碱进行皂化反应。沸煮法是主要的皂化方法,皂锅呈圆柱形或方形。
除配有油脂、碱液、水、盐水等的输送管道外,还装有直接蒸汽或蒸汽盘管,以通入蒸汽并搅匀皂料。锅中还装有摇头管,管的上口可放在任何液位以排放锅内皂料。锅底呈锥形,下有放料管可以放出摇头管排料后剩下的残液。油脂和烧碱在皂锅内煮沸至皂化率达95%左右,皂料呈均匀的闭合状态时即停止皂化操作。
盐析 在闭合的皂料中,加食盐或饱和食盐水,使肥皂与稀甘油水分离。使肥皂析出的最低浓度称为盐析极限浓度。闭合的皂胶经盐析后,上层的肥皂叫做皂粒;下层带盐的甘油水从皂锅底部排出,以回收甘油。
洗涤 分出废液后,加水及蒸汽煮沸皂粒,使之由析开状态成为均匀皂胶,洗出残留的甘油、色素及杂质。
碱析 为使皂粒内残留的油脂完全皂化,经碱析进一步洗出皂粒内的甘油、食盐、色素及杂质。碱析水完全析出的最低的碱的浓度称为碱析水极限浓度。
整理 调整碱析后皂粒内电解质及脂肪酸含量,减少杂质,改善色泽,获得最大的出皂率和质量合格的皂基。整理时要加入适量电解质(如烧碱、食盐),调整到足以使皂料析开成上下两个皂相。上层为纯净的皂基,下层为皂脚。皂脚色泽深,杂质多,一般在下一锅碱析时回用。
成型 皂基冷凝成大块皂板,然后切断成皂坯,经打印、干燥成洗衣皂、香皂等产品。
[编辑] 成分
主要成分都是硬脂酸钠,其分子式是。如果在里面加进香料和染料,就做成既有颜色,又有香味的香皂了;如果往里面加点药物(如硼酸或石炭酸),它就变成药皂了。
[编辑] 去污原理
肥皂分子结构可以分成二个部分。一端是带电荷呈极性的COO-(亲水部位) ,另一端为非极性的碳链(亲油部位)。肥皂能破坏水的表面张力,当肥皂分子进入水中时,具有极性的亲水部位,会破坏水分子间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使水分子乎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或皮肤表面。肥皂的亲油部位,深入油污,而亲水部位溶于水中,此结合物经搅动后形成较小的油滴,其表面布满肥皂的亲水部位,而不会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此过程(又称乳化)重复多次,则所有油污均会变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于水中,可被轻易地冲洗干净。
[编辑] 使用
清洁身体:把要清洁的地方用水湿透,之后把肥皂涂在那里,用手擦拭,就能清洁。
清洁衣服 : 把衣服用水湿透,用把肥皂涂在衣服的污垢,再把衣服互相擦拭,就能使衣服洁净。
[编辑] 知名品牌
象牙香皂(ivory)
舒服佳(safeguard)
力士
(2)片名:肥皂 英文名:A Soap
导演:克莉丝·邓森
编剧:克莉丝·邓森
基姆·弗帕兹·艾克森 Kim Fupz Aakeson
主演: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戴维·丹席克 David Dencik
法兰克·西尔 Frank Thiel
伊莎贝斯·斯蒂托弗 Elsebeth Steentoft
克里斯坦·泰德鲁 Christian Tafdrup
帕里·雷伯格 Pauli Ryberg
类型:喜剧 片长:104分钟 国别:丹麦
出品: A-Film Distribution
上映日期:2006年11月3日(部分地区)
区别:洗衣粉是酸性的,肥皂是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