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圣洁的西藏文化早已令无数人心向往之。西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了西藏艺术这朵奇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底蕴。
藏族人说:“有信仰的灵魂是不会孤独的,不孤独的灵魂是祥和的;有信仰的生活是宁静的,宁静的生活是幸福的。”这句话里包含了作对西藏,和它的生命以及土地的眷恋,也包含了对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藏传文化
酥油花是我国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油塑艺术品,酥油花经过艺僧的灵妙之手,于寒冬时节用酥油精心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等造型,作品形象逼真,巧夺天工,绚丽多彩,精美绝伦。最早产生于西藏的雍仲本教。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
相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组织了一次祈愿大法会,在此期间他梦见了荆棘变灯,杂草变化。于是他组织人用酥油雕塑所梦到的花卉供奉在佛前,故有了酥油花。另传,唐初文成公主进藏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一尊迦牟尼像,供奉以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奉献了供品.但时值冬日,艺灯大师骗子,敬佛"六供"之一的鲜花无处寻觅,只好用酥油塑了一束花替代,从此相沿成俗。
僧侣们的艺术禅宗
每年在寒冬之时,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黄色,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腻。选取好的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经艺僧们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去其杂质后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塑造之前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一系列宗教仪式。仪式之后,艺僧们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打成腹稿,再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弟子,分头工作,所有工作从农历10月15开始到来年正月15完成。
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
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
它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
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
酥油花表现的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
01
class
技艺的生命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ND
---------------------------------------
「推荐阅读」
梦回唐朝——盛世之年的唐三彩为什么会引领潮流?
蔡仕伟的守艺精神,一位设计艺术家的回归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流失的中国文化:寻找国土外的中国~
中国剪纸:方寸之间,神幻的镂空艺术
瓷韵天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