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利用自有资金开创小企业并不是我自己的首选,我也曾经尝试过游说风险资金的投入,期望风险投资能够帮助我规避个人风险、增加成功机会,但是在多次融资失败后得出的教训是:对于初次创业者,首先要明确风险投资加入的目的,即你是否真的需要资金来做大一份事业还是需要别人出钱来让你潇洒走一回,简单说就是动机纯不纯;其次如果没有万里挑一的好项目,最佳创业途径还是“利用自我积累,先创业再业”。
风险投资机构特别关注项目的业务模式和运作风险,通过判断项目是否能够做大、是否有盈利前景、是否存在失败的风险、是否拥有合格的管理团队这几个方面来盖棺定论。对于一个小企业创业团队来说,这些条件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同时具备的,或者等你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往往最佳创业时机已经过去了。以我最熟悉的电子商务行业来说,最近几年那些能够拿到风险投资的企业都满足上面几点要求(不包括WEB20泡沫企业):创业精英团队已经被投资方熟悉(类似易趣)、业务模式是国外的成功模式移植(类似易趣、当当)、多次创业后独辟蹊径的业务模式(类似分众传媒)、已经有行业影响急需扩大规模(类似九城)。在盈利能力、风险程度和经验数值这个三维矩阵中,多数亟待资金的小型创业企业是处在一个“弱强弱”的坐标项中。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行业精英人物、没有十年以上行业经营经历、缺乏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有创业激情的成功人士,那么最好的决定就是选择你最熟悉的行业,创办一家有“生存力”的小企业,然后在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再考虑吸引投资、扩大规模。
我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七年的IT技术经验、五年的技术和管理咨询经验,因此我期望创办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有竞争力和生存优势的小企业。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有机会对国内物流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到物流行业对IT的需求,所以选择了物流软件解决方案作为创业切人点。为了提高企业的“生存力”,我并没有一味追求组建强大的海归精英管理团队,而是选择了志同道合的儿时伙伴,组建“简于型、精于意”的创业团队;没有一味追求最先进、最时髦、最赚钱的技术和领域,而是选择了拥有大量用户、需求简单朴实,但是需要兢兢业业服务客户的物流软件服务领域。止是在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下,虽然我们错过了短信、网游等发财机会,但是并没有像其他众多网络增值服务小企业那样昙花一现,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现在企业开发出行业领先的产品、品牌和业务模式,当初拒绝过我们的风险投资慢慢开始对我们有了兴趣和信心。
创办小企业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同目标仍然是利用所学之长办一个成功企业。因此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源、竞争资源、资本资源”,为企业争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创业的必要准备工作之一。政策资源是对国内各项政策的充分了解,竞争资源是指明确海归创业的自身优势,资本资源是累积人、财、物的工作。由于海归创业群体的地缘劣势,我们特别期望加强对政策资源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获得渠道有限,各个政策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我们对政策资源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譬如当初创办华夏的时候,我们创业团队虽然特地注册了一个留学生为法人代表的私人企业,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留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缺乏对其他政策的了解(譬如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等)而没有提高注册资金,导致日后在申请政府项目资金的时候发现连基本合格条件都没有达到。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创业分会的创建,为海归创业及时地构架起了这个沟通渠道,因此我建议所有已经或者打算创业的海归们都来加入这个组织,为推动海归创业的成功添砖加瓦。